2011年,是扶貧開發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召開了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開啟了我國扶貧開發新的偉大征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湖北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中辦情況交流》印發了湖北省委的經驗做法,省委書記李鴻忠作為全國革命老區和中部省份的唯一代表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省長王國生特邀出席“新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成就展”,湖北展區展示的扶貧成果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2011年,省委、省政府更加給力扶貧開發。為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對全省扶貧開發作科學謀劃和總體安排,推進湖北扶貧開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跨越式發展。
● 2011年,扶貧開發在開局之年實現了開門紅。
● 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 解決4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溫飽與脫貧問題。
● 啟動重點縣3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
● 完成309個老區村和200個插花貧困村的重點扶持任務。
● 扶貧搬遷10248戶、40992人,超計劃2.4%。
●“雨露計劃”轉移培訓51411人,超計劃2.8%。
頂層設計:一切為了貧困的父老鄉親
2011年,省委、省政府樹立“一切為了貧困的父老鄉親”扶貧理念,強措施、出實招,真扶貧、扶真貧。
腳印農家,“三萬”活動深化了省情認識。
2011年3月至6月,湖北省集中開展了“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簡稱“三萬”活動),10萬多名幹部進村入戶訪民情、送政策、辦實事、促發展。全省扶貧系統幹部廣泛參與到“三萬”活動中,瞄準貧困村和貧困戶,訪民情問民意,結窮親解難題,進一步摸清了貧困人口,探索了扶貧到戶模式。省扶貧辦和省統計局在“三萬”活動中形成了2篇專題調研報告,7篇入戶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分析報告,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
兩區啟動,策應中央“圈定一批主戰場”的戰略。
2011年,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出臺了指導意見,編制了發展規劃,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一年來,兩個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為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探索了新路子,積極有效地策應了中央“圈定一批主戰場”的扶貧攻堅戰略,湖北武陵山片區已納入國家試點先行先試,大別山和秦巴山片區也被納入中央確定的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範圍。
強力推進,脫貧奔小康試點實現“三年取得明顯變化”的階段性目標。
2011年是7個試點縣實現“三年取得明顯變化”階段性目標的結賬年。據預測,2011年7縣市生産總值、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與2008年相比,年均增長18.1%、22.4%和33%,分別比規劃目標高出8.1、7.4和2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2008年的9.32億元翻一番多;農民人平純收入年均增長12.3%,比規劃指標高4個百分點;特色産業基地總面積達到596萬畝(三年新增面積176萬畝),與2008年比,年均增長13.1%;農村公路建設、鄉村衛生院建設、村莊整治基本達到規定要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率穩定在97%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提前安排到7縣市。同時,試點工作探索的省領導聯絡制、多元投入和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定點幫扶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多項經驗,為全省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縱深部署,四個層次扶貧開發佈局基本形成。按照“劃定一條線,鎖定一群人,圈定一批主戰場,確定一種銜接關係”的思路
一是確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確定武陵山、大別山、秦巴山和幕阜山4個片區為湖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為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領導定點聯絡制度和省直部門牽頭制度。
二是按照國家新十年綱要要求,湖北29個國家和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暫不調整,支持政策不變。
三是調整確定重點老區鄉鎮和重點插花貧困鄉鎮。將省重點扶持的老區鄉鎮由303個調整為309個,將插花貧困地區“百鄉千村”調整為200個省定插花貧困鄉鎮,進行重點扶持。
四是按照“工作到村”的要求,把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基本單元。確定每年將809個重點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村,其中,29個重點縣每年選擇300個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309個重點老區鄉鎮和200個重點插花貧困鄉鎮每年各選擇一個村,參照整村推進的做法,解決突出問題。
全面開啟實施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和“十二五”規劃
●《2011年全省扶貧開發工作要點》:部署全省年度扶貧開發工作。
●《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新十年扶貧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對象範圍、重點工作、政策保障、組織領導等。
●《關於貫徹實施<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 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對“十二五”扶貧開發做出實施安排。
專項扶貧:堅持産業第一能力至上
2011年,全省堅持“産業第一、能力至上”的原則,以深化改革為重點,集成資源,加大投入,專項扶貧和重點工作均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一、扶貧投入增加,扶貧力度增強。2011年,爭取中央財政扶貧資金86801萬元,比上年增長24%,省級財政安排配套資金23110萬元,比上年增長4.5%。到2015年,在原有基礎上,每年新增安排1000萬元,用於插花貧困地區扶貧;每年遞增1000萬元,用於老區建設。
二、整縣、整鄉、整村有序推進。2011年,繼續做好在宣恩、秭歸、鄖縣、羅田4縣開展的“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和在羅田、房縣開展的科技扶貧試點工作;對陽新、麻城縣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進行了終期評估;啟動中央彩票公益金在丹江口、蘄春、利川3個老區縣市試點;省級財政新增老區和插花扶貧資金,確定12個重點老區鄉鎮和8個插花貧困鄉鎮實行連片開發;全年安排重點老區鄉鎮支持資金9878萬元,插花貧困鄉鎮資金6000萬元,對省重點扶持的309個重點老區鄉鎮和200個重點插花貧困鄉鎮,每個鄉鎮各選擇1個重點貧困村參照整村推進的做法進行扶持;安排資金810萬元對27個革命老區中心鄉鎮進行重點支持;2011年啟動實施的300個整村推進村,實行産業發展和改善生産生活條件並舉,年度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三、産業扶貧力度加大。將整村推進村投入的財政扶貧資金的50%以上主要用於産業發展和能力建設;將扶貧貼息貸款分配權下放到重點縣,安排貼息資金9120萬元,拉動扶貧産業貸款規模30億元以上,比上年增長120.6%;安排小額信貸貼息資金1125萬元,開展對貧困農戶小額信貸工作,帶動信貸規模22500萬元以上;在全省201個村開展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滾動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150萬元,有效破解了試點村貧困農戶發展生産籌資難的問題。
四、扶貧搬遷圓滿完成。省政府連續8年將扶貧搬遷作為向全省人民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堅持把扶貧搬遷作為扶貧到戶的重要舉措,建立扶貧搬遷對象實名制,切實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搬遷計劃,真正解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貧困戶的生産生活問題,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2011年共落實扶貧搬遷資金8000萬元,全省共搬遷10248戶、40992人,超年度計劃2.4%。
五、雨露計劃穩步實施。湖北省是全國全面推行雨露計劃直補到戶的第一個省份。2011年,按照專項扶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對雨露計劃實施方式進行了改革,明晰了工作重點、對象範圍、補貼方式等,使雨露計劃項目管理更加規範、簡便、有效。通過實行補貼資金“一卡通”直補到戶,既瞄準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又規範了培訓資金管理,確保了資金安全運行。2011年共培訓轉移51411人,超年度計劃2.8%。
六、“兩項制度銜接”與基礎性工作紮實推進。在全省29個重點貧困縣市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兩項制度銜接紮實推進的基礎上,2011年,建立了重點縣農村貧困戶信息系統,並在全省範圍內推開;完善了《湖北省扶貧統計報表制度》,加強扶貧統計監測,不斷提高扶貧統計數據質量,為準確把握貧困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行業扶貧:整合資源促進發展
“眾人拾柴火焰高”。2011年,省直各單位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頂層設計,認真履行扶貧責任,強力推進行業扶貧,在整合資源、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支持特色産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紮實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建設。省發改委 認真做好湖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編制工作,積極落實重點項目投資向貧困地區傾斜政策,組織實施以工代賑扶貧項目。省經信委 堅持縣域經濟“一主三化”方針,2011年安排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調度資金3.29億元。省民宗委 認真履行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牽頭職責;積極支持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民族特色重點項目工程。省科技廳 多手段大力實施科技扶貧,2011年在重點縣共扶持農業企業30家。省財政廳 在做好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撥付和監管同時,積極整合資源協助相關部門開展行業扶貧,堅持推進扶貧資金和項目績效考核,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省農業廳 投入資金12.9億元支持29個重點縣農業基本建設和特色産業發展。省商務廳 積極幫助貧困地區創新招商機制、拓寬招商渠道,推進産業鏈延伸。省國資委 協調督促歸口管理的56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與12個縣(市、區)的132個村結對共建,開展産業扶貧。省工商局 通過培育發展市場主體,推進實施商標戰略,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等方式,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省旅遊局 積極推進旅遊扶貧工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支持全省發展農家樂特色村18860個。省移民局 抓好移民和庫區政策落實,不斷增強後扶工作實效。省糧食局2011年支持老區貧困地區糧食加工業技改貼息項目資金4976萬元,支持改造和新建糧食倉庫資金1500萬元。省供銷社 在貧困地區大力推進“新網工程”和村級綜合服務社建設。人行武漢分行 綜合貨幣政策工具,對貧困地區實施貨幣政策傾斜。農行湖北省分行 不斷創新金融産品和改進金融服務,支持貧困縣重點項目和企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省國土資源廳 在29個重點縣投入資金16.8億元,安排實施土地整治71.1萬畝。省交通運輸廳對貧困地區的農村交通發展實施重點傾斜,在7個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完成投資9.33億元。省水利廳 投資5.04億元,解決貧困地區農村安全飲水問題,29個重點縣水利總投資規模達到39億元。省林業廳 加大對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77萬畝,投入貧困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8.5億元,佔總投資的67.6%。
三、支持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進步。省教育廳 爭取中央中小學校校安工程資金3.6億元、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資金4.12億元,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省民政廳 下撥農村低保資金20.9億元,全省農村納入供養的五保人數達22.6萬人,低保保障人數達220萬人,貧困地區保障比例達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省人社廳 積極擴大新農保試點工作,共有65個縣(市、區)列入國家新農保試點範圍,覆蓋農業人口2983萬人,佔全省農業人口的74%。省住建廳 安排29個重點縣農村危房改造計劃49541戶,補助資金29725萬元,佔全省總量的47.6%。省環保廳 對貧困地區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投入資金2.52億元,惠及46.8萬人。省文化廳投入資金4659.8萬元,支持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省衛生廳 進一步推行和完善新農合製度,全省農村參合人數達到3890萬人,參合率達98.4%,有效緩解了貧困地區農民群眾就醫難問題。省人口計生委 在安排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時,對貧困地區的補助標準高於一般地區15%以上。省體育局 投資2000多萬元用於農村貧困地區體育設施建設。省廣電總局 完成對“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驗收工作,“十二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展開。省測繪局 優先對貧困地區實施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覆蓋和更新。省總工會 大力支持貧困地區工會組織建設,通過轉移培訓、維權幫扶等方式對農民工進行幫扶。團省委 支持農村青年創業成才,與勞動、科技、農業等部門合作,投入資金363萬元,用於農村青年創業指導和實用技術培訓。省婦聯 激勵貧困地區貧困婦女發展生産、自主擇業,協調提供女性崗位45萬個。省殘聯認真做好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幫助殘疾人脫貧致富。省科協 實施“雙十百會”計劃,通過科普助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四、支持扶貧開發有關工作。省紀委 加強對扶貧資金監督檢查,組織開展扶貧資金等三項資金的專項檢查。省委組織部 以“五個基本、七個體系建設”為抓手,重點扶持貧困村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推進人才強村建設,為扶貧開發提供人才支持。省委宣傳部 大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惠民工程;認真組織扶貧開發宣傳工作,為扶貧開發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 積極支持引導民主黨派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扶貧開發,大力開展“回歸工程”、“溫暖工程”等各項活動。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 不斷加強扶貧開發政策宣傳及典型經驗交流。省編辦 大力支持扶貧機構職能建設,深入貧困村鎮開展扶貧工作。省直機關工委 加強“城鄉互聯、結對共建”工作組織,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不斷加強對扶貧開發的宣傳力度。省司法廳 創新“法律事務前沿工程”建設,將司法行政工作職能延伸到基層社會末端。省審計廳 認真開展扶貧資金審計,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和建設性作用。省統計局 對全省97個縣(市、區)進行測算排名,為全面分析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推進片區開發、脫貧奔小康試點提供基礎。省政府法制辦 發揮立法職能,為扶貧工作提供法制保障。省政府金融辦 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做好金融服務工作,全省涉農貸款新增848.79億元,增長28.43%,高於全省貸款增幅10.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 在全省 29個貧困縣市建立了2850個農戶貧困監測調查網點,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進行動態監測。省委政法委、省高法、省高檢、省委臺辦、省委黨校、省公安廳、省國家安全廳、省外僑辦、省地稅局、省新聞出版局、省質監局、省物價局、省安監局、省國防科工辦、省人防辦、省政府參事室、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産權局、省機關事務局、省招投標辦、省地礦局、省農墾局、省社科院、省廣電總臺、省國稅局、省文聯、省社科聯、省作協、省僑聯、省紅十字會、省保監局等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616”工程、“城鄉互聯、結對共建”等,支持扶貧開發工作。
社會扶貧:全力組織大合唱
通過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幫扶機制,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扶貧開發,奏響了扶貧開發的大合唱,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一、黨政機關傾情幫扶,碩果纍纍。2011年,中直機關對口幫扶湖北9個重點縣,直接投入幫扶資金2555萬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17630萬元,引進項目48個。省直單位直接投入幫扶資金94494萬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48200萬元,引進項目574個、技術145項、人才194名,舉辦培訓班433期。國家科技部綜合運用科技項目、科技培訓、科技投融資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等手段重點支持英山縣特色産業發展。水利部定點幫扶房縣,直接投入資金25萬元,幫助引進各類項目折合資金10850萬元。農業部把對恩施州的扶貧工作納入農業部整體工作之中,舉全系統之力,幫助恩施人民脫貧致富。國家煙草局投入幫扶資金1100萬元。中國長江三峽總公司在秭歸縣新建希望小學,解決了1200人移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中鋁公司通過創辦扶貧基地,帶動特色産業發展,幫助促進陽新縣增收脫貧,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09萬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6000萬元。省三峽辦大力推進秭歸等4個重點貧困縣的對口支援工作,落實省內外對口支援資金8865萬元。省電力公司加大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堅持對“三縣一區”開展電力扶貧。
二、駐鄂部隊扶貧參建,魚水情深。2011年,省軍區把組織駐鄂部隊開展扶貧參建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不斷提高扶貧參建工作的質量效益。一是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協調籌措資金1000萬元支持竹山縣松樹嶺和潘口電站等工程建設。二是積極扶持特色産業發展。恩施軍分區積極拓展“131”扶貧工程,幫扶當地建立特色産業基地100多個,幫助106個村實現了脫貧致富。三是著力提高群眾自身發展能力。省軍區全區以民兵訓練基地為陣地,組織農村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313期,舉辦科技知識講座600多次。四是幫助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省軍區全區成建制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120多萬人次,承擔整治人居環境的重點工程130多個,幫助近百萬農村群眾改善了生活環境。五是開展對口幫扶。空降兵第十五軍、海軍工程大學、第二炮兵指揮學院、通信指揮學院、軍事經濟學院、空軍雷達學院、總後武漢後方基地等7家駐鄂軍級單位對口幫扶7個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市,為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六是開展扶貧濟困活動。省軍區全區官兵共捐款225.89萬元、籌資200萬元,開展扶貧幫困活動。武警湖北總隊定點幫扶神農架林區大九湖村,擬制了《武警湖北總隊定點援建神農架林區大九湖村實施方案》,幫助大九湖村發展;指導全省各武警部隊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共建立扶貧點28個,累計投入扶貧資金76.5萬元,會同地方黨委政府建立扶貧項目57個。
三、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合作共贏。按照“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以規劃為抓手、以項目為載體、以互惠共贏為目的,2011年,全省共計有1200多家國有和民營企業參與扶貧,其中貧困地區重點縣“村企共建”企業386家,國有企業55家,民營企業326 家,輻射貧困村 1141 個,既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又為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增添了後勁。
四、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扶危濟困。省老促會圍繞扶貧開發決策部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全省革命老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省扶貧協會編印“致富金橋”科技書籍7萬冊,向全省20個貧困縣(市)捐贈發放。省慈善總會2011年募集款物價值18104.41萬元,通過實施中華慈善總會助醫項目援助藥品和醫療設備價值16792.77萬元。中國扶貧基金會2011年在湖北省啟動新長城特困自強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127.88萬元;實施愛心包裹項目,資助113.07萬元。省青少年基金會新建希望小學46所,資助貧困大中小學生12000人次,完成各類項目60余個。香港嘉裏集團郭氏基金會在孝昌縣建立工作基地,以項目建設為著力點,努力提高當地貧困村民的身體素質和個人能力,發展當地特色産業,目前已完成45個項目的立項實施工作。
展望2012,湖北省扶貧開發將以四大主戰場為重點,以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為總目標,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堅持區域發展和扶貧到村入戶同步推進,圍繞全面實施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縱深推進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切實抓好專項扶貧重點工作,鞏固發展“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推行扶貧開發精細化管理,推進扶貧開發法制化制度化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宣傳培訓力度,加強扶貧效能建設等重點工作,全面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與既定方針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實現貧困地區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為黨的十八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