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統計局發佈了《數説重慶2007—2011年發展亮點》報告。報告稱,2007—2011年是重慶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重慶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為綱,積極推進“五個重慶”建設、大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全面實施“民生十條”和“共富十二條”,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民生導向、共富發展”之路。圍繞“城市化、工業化和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不竭動力,踐行科學發展的“重慶實踐”,全市呈現出經濟快增、社會安定、生態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
中國統計學會最新發佈的全國各省市綜合發展指數顯示,重慶排名全國前10,位居中西部第一位。
經濟發展:總量突破萬億,增速領跑全國
報告稱,2007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複雜多變,重慶經濟在直轄十年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堅持民生導向發展、開放促進發展、改革推動發展,有效抵禦了世界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實現了重大跨越,步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的新階段。
經濟總量躋身“萬億俱樂部”。2011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011.13億元,是2006年的2.56倍;僅用5年時間,人均GDP由1749美元突破5000美元,達到5341美元;地方財政收入翻兩番,2011年達到2908.82億元,比2006年凈增2379.37億元。
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增速領跑全國。2007-2011年,全市GDP年均增長15.8%,比全國高出5.3個百分點,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經濟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11年增長16.4%,躍居全國第一位。
民生改善為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五個重慶”建設、“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撬動了投資、拉動了消費、擴大了內需。
2007-2011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27091.27億元,年均增長2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兩番,2011年達到3415.90億元,年均增長19.7%,增速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活力顯著增強,市場主體快速增加。2011年全市工商企業戶增加到113萬戶,增長23.7%,增速全國第一。
結構調整:工業迅猛發展,金融增添新彩
報告指出,近年來,在大開放大開發的宏偉潮流中,一批産業集群應運而生,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改變了過去汽摩“一枝獨秀”的發展格局。産業結構由重化工為主到高新産業、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實現了提檔升級。
工業實現跳躍式發展。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從2006年的3214.23億元到2011年的12038.52億元,呈現“一年一躍”特點,年均增長26.8%;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6年提高6.8個百分點,達到46.9%。尤其是筆電産業無中生有,通過“垂直整合”加工貿易模式,成功引入惠普、宏碁等4大品牌商和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6大代工商以及數百家零部件配套製造企業,形成了“4+6+400”筆電産業集群。電子信息産業總産值2011年突破2000億元,達到2027.90億元,佔工業比重達到16.8%。
金融業異軍突起,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顯。擔保、信託、租賃、小額貸款、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財務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如雨後春筍快速發展,全市金融機構達到624家,居西部前列。在國內率先開展離岸金融結算和電子商務國際結算。2011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704.66億元,是2006年的3.3倍,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7.0%。
國有、民營齊頭並進。市屬國有資産從2006年的4376億增至2011年的1.5萬億,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全市非公經濟總量從2071億元增加到6175億元,佔GDP比重達61.7%,比2006年提高8.7個百分點。
內陸開放:從“三線”到“一線”
報告稱,近年來,全市大力推進開放平臺建設、開闢國際貿易大通道、創新加工貿易模式、開展離岸金融結算,著力打造“五低”投資環境,一躍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從封閉的“三線”走向開放的“一線”。
由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等構成的“1+2+4+N”開放平臺初具規模,“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開通運營,重慶港成為內陸唯一、全國三大中歐“安智貿”試點港,西部物流中心功能進一步完善。2011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85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2000公里。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達68.26萬TEU,比2006年增長103.4%,年均增長15.3%。空港旅客吞吐量達到1930.39萬人,較2006年增長139.8%,年均增長19.1% 。內陸口岸高地迅速崛起,四川、貴州等周邊省市通過重慶口岸轉口的貨運量佔到重慶通關量的32%,貿易總額超過60億美元。
對外開放水平提升至新高度。截止2011年,在渝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00家。全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92.18億美元,增長124.6%,增速全國第一。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72.2%,由2006年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05.29億美元,增長了14倍。“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重慶資本海外擴張初見成效。巴西種豆、澳洲購礦、歐洲買技術,2011年海外投資突破60億美元,位居全國前列,領先西部。
民生改善:多個領域亮點紛呈
報告稱,全市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圍繞民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改革,民生投入持續加大,民生改善碩果纍纍。全市一般預算支出連續4年保持50%以上用於民生,民生財政支出累計達到3534億元。“五個重慶”、公租房、社會保障、微企發展等亮點紛呈。
全市上下共給力,“五個重慶”齊發展。2011年,“五個重慶”建設進程總體實現程度達94.5%,為2012年全面完成宜居、暢通、森林、平安、健康重慶階段性目標奠定了基礎。“三年種了三十年的樹”,累計造林180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年前的32%提高到39%,距“五年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僅一步之遙。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4天,獲全國“生態城市”獎。拆危改舊、優化城鄉居住環境,新建巴渝新居和農民新村,使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31.69平米、37.60平米。“平安重慶”建設使群眾安全感指數持續攀升,2011年達到96.5%,居全國首位,重慶成為全國最平安、最穩定的城市之一。
公租房建設大規模推進。截止2011年末,累計開工建設公租房2871萬平米,配租11萬套,惠及家庭8.2萬戶、30多萬人。發展微型企業50367戶,新增就業40.3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至3.5%,就業形勢明顯改善。城鄉統籌養老、醫療保險體系全面建立,並初步實現了全覆蓋。
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共富發展
報告稱,自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掛牌以來,全市不斷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基本建立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出臺“共富十二條”,多措並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區域協調發展,“三個差距”明顯縮小,縮差共富取得初步成效。
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堅冰。“農轉城”居民累計達到322萬人;全市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7個百分點,2011年達到55.0%,比2006年提高8.3個百分點。“兩翼農戶萬元增收”推動“兩翼”戶均累計增收8000元,70%的農戶提前一年實現萬元增收目標。“圈翼”幫扶促進“兩翼”地區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年均增長17.1%,快於全市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圈翼”人均GDP差距由2.51:1縮小為2.16:1。
探索地票交易、農村三權抵押貸款、低保收入“雙聯動”機制、收入分配大調節等多種措施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0250元、6480元,年均增長12.6%、17.6%;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由4.02:1下降為2011年的3.13:1;基尼系數由2010年的0.438下降到2011年的0.421,實現了五年內每年下降約0.02的目標。(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