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農合”讓150萬農民“大病有保障,小病就近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得到有效緩解”。記者日前獲悉,通過全面加強農村衛生工作,上海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建設取得明顯突破,人均籌資達980元,為全國最高籌資地區,保障農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據悉,上海市郊區鄉鎮、行政村“新農合”覆蓋率繼續保持100%,農民參合率達99%,五保戶、低保戶和殘疾人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原先上海各郊區縣“新農合”經費的統籌是區(縣)、鄉鎮兩級統籌,由於地區間經濟發展狀況不一,經費統籌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在保障農民健康上存在不同待遇差距。對此,2010年上海在“新農合”經費統籌上力舉重措,全面推進實現了區(縣)層面統籌。不僅提升了保障層次,確保“新農合”公正性,縮小農民之間保障差距,而且更為經費統籌贏得了更大平臺的支持和落實。
為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市財政2011年對區縣“新農合”補助標準由人均60元提高到人均120元,補助水平提高達100%;2011年全市“新農合”各級財政扶持資金累計達10億元,為農民個人繳費的2.4倍。從而使“新農合”的保障水平大大提高,門診、住院保障水平均達政策範圍內70%以上;各區縣封頂補償額提高至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平均為7萬-8萬,最高達10萬元,並建立大病減貧補助基金,對高額醫療費用進行二次補償。
浦東新區川沙鎮胡老伯因患冠心病,去年住進仁濟醫院治療,共花去醫藥費21.23萬元,“新農合”在給予基本醫療10萬元封頂補償的基礎上,又實施了大病減負,給予二次補償5.63萬元,全年累計報銷醫藥費15.63萬元,佔可報費用的84.6%,醫療費用負擔得到明顯減輕。
為更好減輕農民醫療負擔,本市2009年開始推進“新農合費用實時報銷”項目,當年完成了全市郊區縣800所村衛生室實時結算,2010年又歷經一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全市540所村衛生室和145家郊區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新農合”實時結算項目。據市衛生局等有關部門測算,推行實時報銷後,事後報銷改為現場結算,按全市150萬“新農合”農民在鎮村兩級醫療機構每年900余萬次就診現場結算,可減輕農民就醫費用墊付高達3.4億元。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與發展,城市出現的“人戶分離”現象也在農村廣泛出現。原先“新農合”有關在戶籍地參保就醫的政策給“人戶分離”的農民就醫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在反復調研、探索的基礎上,去年,上海做出了參加“新農合”農民可跨區就醫的重大調整決策,即長期跨區“人戶分離”的參加“新農合”農民,經相關部門審批後,可在其居住地就近選擇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跨區的定點醫療單位就醫,費用按“新農合”相關規定予以報銷。從而使許多參加“新農合”人戶分離的農民卸掉了往返勞頓、就醫不便的心頭之憂。(記者 陳青 通訊員 宋國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