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設倡導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引導不同階層人群在同一小區混合居住,照顧困難群體優先在小區就業,小區配套公益性、讓居民共享小區設施。近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諧人居”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提倡建設具有“格局開放、設計精細、設施共享、環境友好、管理互助”的新型保障房居住環境。這也是全國首份保障房“和諧人居”建設導則。
引導不同階層
在同一小區居住
根據《導則》,保障房建設應注重格局開放性,注重與相鄰街區及城市資源、空間、人文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聯絡、接納與融合,資源共享。
倡導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引導不同階層人群在同一小區混合居住,讓所有居住者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增添生活價值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新建普通商品房小區應當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鼓勵保障性住房小區配建一定比例的普通商品房。
小區選址應符合城鎮規劃、建設等要求,充分考慮低收入居民就業和生活的方便,優先選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較完善以及交通便捷的區位。已選址城市較偏遠地帶的小區,要補充完善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設施。
小區配套
注重共享性、非贏利性
《導則》提出,保障房小區要 “設施共享”,建設完善小區公益性、共享性設施,滿足居住者對公共配套設施的基本需求。
小區幼兒園、小學等教育設施應獨立設置,滿足小區兒童就近入學的需求。要充分考慮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需求,促進殘疾學生和正常學生的融合。小區內應合理配建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以及適合老年人和兒童室外活動的場所及設施。小區郵局、銀行網點、超市、理髮、餐飲服務等商業功能配套基本齊全。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宜配建集中洗衣房、公共食堂等。
此外,小區商業用房、物業用房、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宜臨近小區出入口或社區中心點相對集中設置,形成商業街或港灣式商業場所。小區停車位設置宜結合綠化設置機動車、非機動車庫(棚),存放數量應針對居住對象統籌考慮。
小區內就業崗位
優先照顧困難群體
而在此次《導則》中,其提倡的“管理互助”比較受人關注。
《導則》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及時發佈小區內外勞務、家政用工需求等服務信息,提供居民就近就業信息和機會。照顧困難群體優先在小區就業,參與秩序維護、清潔衛生、綠化養護、家政服務等工作。小區內配建經營的零售商業店舖、便利店等,要優先考慮安排小區生活困難居民就業。
鼓勵小區建立各類互助管理組織和弱勢群體幫扶機構等,完善小區互助自治功能。設置小區社務公開欄、宣傳櫥窗、綜合信息平臺等,反映居民訴求,引導居民廣泛參與小區事務管理。
優先選用
可劃分空間結構設計
“設計精細”,是指住宅戶型設計注重人性化和適用性。
充分考慮住房全壽命週期內使用功能調整的需求,優先選用可劃分空間的結構體系,為住房適用空間的可變性、靈活性創造條件,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小區內公共服務設施,設計應兼顧耐久性、安全性、適用性和舒適性,控制建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重視無障礙設施設計,鼓勵小區設計適合殘疾人、老年人居住的無障礙住房,方便特殊群體的居住及出行需求。推廣綠色建材,倡導綠色施工,推行綠色裝修,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包括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太陽能庭院路燈應用等。
保障房小區
也要創建宜居環境
《導則》提出,應注重保障房小區綠化及人文景觀、慢行系統、休憩場所、環保設施等建設,設置便捷的慢行系統,包括步行和自行車道。適當設置老年人休憩、兒童嬉戲、中年人晨練等休憩設施與場所。
結合建築形態、環境景觀和使用功能,建設完整的小區綠化系統。
小區入口處應統一設置社區導示牌、公共信息發佈欄等,與環境相協調。
垃圾分類收集點、中轉站及公廁的選址要考慮方便整個小區居民使用,提倡在沿街商鋪、公共綠地、商業街區及公交場站等人流量較大區域,設置附屬式公廁,並設置明顯的指引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