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協議。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出席簽約儀式並講話。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分別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
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中科院與國家文物局科技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是院、局雙方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標誌著雙方合作進入全面戰略合作的新階段。文物保護的科技需求是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部分,文物保護中一些重大需求也是需要科技創新突破的重大難題。在實施“創新2020”中,中科院全面推進“開放興院”戰略,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利用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深入開展院、局合作,將更好地為國家文物保護工作服務,進一步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中科院將組織精幹隊伍,對合作的戰略重點進行統籌部署,聯合開展文物保護重大科技攻關,開放共享科教基礎設施,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聯合開展文物保護科技戰略研究和培養高端人才與專業人才。
勵小捷在講話中指出,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文化遺産,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長期以來,文物系統與中科院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技術交流不斷深化。當前,文物保護的科技需求更加緊迫、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不可移動文物實時監測、文物信息平臺建設、文物保護科技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文物界與科技界的通力合作。文物系統將積極提供條件,依靠中科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科技合作,全面提升文物、博物館行業的整體創新能力,推動國家文物保護工作更好地發展。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後,中科院與國家文物局將圍繞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部署,聯合組織實施文化遺産保護科技行動計劃,在預防性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考古、博物館與文化遺産傳播等方面,凝煉重大科技問題,組織開展科技攻關任務。在戰略規劃、保護新材料、先進分析檢測技術、信息技術綜合應用、先進專有裝備等行業共性需求方面,以及硅酸鹽類、金屬類、有機材質類、木結構建築、土遺址與石窟寺的保護和科技考古等專業領域,聯合組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交流與培養機制,推進文物保護科技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開展文化遺産保護科技前沿戰略研究和科學傳播活動。
簽約儀式上,宋新潮介紹了院、局雙方合作的有關情況。
中科院副秘書長潘教峰,中科院、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單位的負責同志和專家出席了簽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