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文化部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了十七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就。
據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于群介紹,十七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態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為“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隨著我國財力的增強,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達392.62億元,與2007年的198.96億元相比,增幅達97.33%。人均文化事業費從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增幅為93.49%。在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方面,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等一系列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實施,顯著改善了基層文化設施的整體面貌。2007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39.48億元,補助全國2.67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公共圖書館2952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8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390個,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立。
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是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截至2011年底,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有2115座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據不完全統計,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後,2011年3月至10月,全國各級文化館免費開放服務人次514.45萬,比2010年全年429.8萬服務人次的數量增長19.7%,各級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4.27億,比2010年全年3.28億人次的數量增長30%。
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十七大以來,各級文化部門積極貫徹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轉變政府職能,逐步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向面向全社會轉變,履行好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職能。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地級市為單位,充分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突破體制障礙,盤活文化資源,加強共建共享,建設一批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從整體上推動了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城鄉文化發展,著眼全局,整合力量,抓住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建設,分級推進,實現規模化、體系化,充分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全面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文化科技融合,實施重大數字文化工程。近年來,文化部以實施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為重點,加強統籌,協調發展,提升整體效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已初步建成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服務網絡。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旨在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互聯互通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平臺和海量分佈式數字資源庫群,形成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標準規範體系。2012年,推廣工程將在全部省級館和133個市級館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自2009年下半年開展試點以來,截至2011年底,參加試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數量達6200個,服務人次近1700萬。
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5年來,文化部以群星獎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龍頭,努力形成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引導和帶動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群星獎自1991年創立以來,以“三貼近”為指導,評選出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感和濃郁生活氣息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推出了一批在當地乃至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和一批長期紮根生活、具有蓬勃朝氣和創造力的群眾文藝工作者,在基層群眾之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展現了群眾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繁榮局面。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活動自1987年創辦以來,在全國命名、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和持續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大豐富和繁榮了廣大城鄉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和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得到保障。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十七大以來,文化部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採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2011年,文化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節期間,文化部連續兩年在北京組織了慰問農民工晚會,實現“農民工演、演農民工、農民工看”,推動草根節目走上大舞臺,充分發揮了文化在推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作用。為豐富邊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部實施了“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工作,構建起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交流的新平臺,在弘揚文化志願服務精神,提高少數民族文化隊伍素質,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批准,今年5月,文化部社會文化司正式更名為公共文化司,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于群表示,文化部下一步將認真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網絡健全、運營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發佈會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魏大威、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主任李宏還分別介紹了十七大以來國家圖書館主要工作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
十七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十七大以來,特別是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後,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按照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以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加大建設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科學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態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為“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投入持續加大 六級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隨著我國財力的增強,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392.62億元,與2007年的198.96億元相比,增幅達97.33%。人均文化事業費從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增幅為93.49%。
在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方面,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等一系列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實施,顯著改善了基層文化設施的整體面貌。為解決鄉鎮綜合文化站設施“空殼”問題,財政部2008年至2011年安排鄉鎮文化站設備購置專項資金15億元,為中西部22個省(區、市)已建成且達標的17227個鄉鎮文化站配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和開展文化活動所必需的設備器材。2009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5.8億元,對全國面積不達標的447個公共圖書館、1147個文化館進行修繕。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又印發了《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時期,中央將補助70億元用於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建設。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公共圖書館2952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8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390個,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建立。
推進免費開放 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是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2011年,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有2115座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同時,文化部聯合財政部推動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截至2011年底,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此外,文化部還會同財政部、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免費開放工作。
加強規範管理 公共文化機構健康發展
近年來,文化部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標準和服務規範,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
積極推動公共圖書館立法,起草了《公共圖書館法(草案送審稿)》,並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地方性圖書館立法工作有序開展,截至目前,各地已出臺10部地方性圖書館法規。業務規範化建設取得新進展,《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和《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正式頒布,2012年5月,《公共圖書館服務規範》正式實施,公共文化機構標準規範體系日益完善。
加強公共文化機構行業評估。2011年底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這次評估與2007第二次評估相比,在評估標準提高的情況下,上等級館由1099個大幅增長到2028個,達標率由35%提高到62%。同時,在山東、安徽、寧夏、重慶四省(區、市)開展鄉鎮(街道)文化站試評估工作,探索開展鄉鎮(街道)文化站評估工作的方式方法。
此外,還創新機製成功舉辦“2011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自2007年以來,國務院已經頒布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9859部古籍及150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
一是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初步計劃用6年時間分3個創建週期創建90個左右示範區,覆蓋、帶動全國1/3以上的市縣,從整體上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建工作受到中央肯定,被寫入了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等31個城市和47個項目通過創建評審,進入創建名單。
二是結合示範區創建,積極推動理論和制度設計研究工作。2011年3月,成立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積極開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理論研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三是統籌城鄉文化發展,著眼全局,整合力量,抓住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建設,分級推進,實現規模化、體系化。並及時深入總結了村級、縣級和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
推進文化科技融合 實施重大數字文化工程
近年來,文化部和財政部積極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聯合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數字文化工程。共享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經過10年建設,已初步建成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服務網絡。
十七屆六中全會後,文化部聯合財政部下發了《文化部關於加強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加大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與公共電子閱覽室推廣計劃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力度。目前,已下發了《文化部、財政部關於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通知》,2012年將完成全部省級館和131個市級館的硬體平臺搭建工作,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將達1.23億元。全面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底,9個試點省(市)各級經費投入近2.7億元,參加試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數量達6200個,資源總量達386GB,服務人次近1700萬。2012年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將達2.76億元。
改革創新文化活動機制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5年來,按照“宏觀佈局、統籌指導、抓住重點、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導向性、示範性、帶動性、可持續性為原則,以群星獎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龍頭,引導和帶動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近年來,文化部通過改革獎項設置、設立“群文之星”、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獎、建立獲獎節目巡演機制、評獎監督制度等措施,提高了群星獎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文化部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而打造的又一重要公共文化品牌。2011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的評審命名工作,全國共有528個縣(縣級市、區)、鄉鎮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此外,文化部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點群眾文化活動,比如2010年“大地情深”——全國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2011年“七一”期間的全國城鄉基層群眾慶祝建黨90週年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等。中國老年合唱節和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等常設項目也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群眾文化活動。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各地文化部門以農民、進城務工人員、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人群、殘障人群等群體為對象,採取政府採購、補貼、發放文化消費券等措施,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
為保障全國2.42億農民工的精神文化權益,2011年,文化部聯合國務院農民工辦、全國總工會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節期間,文化部連續兩年在北京組織了慰問農民工晚會。今年5月,文化部在浙江省東陽市組織召開了全國農民工文化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並對下一階段農民工文化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實施“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工作,活動開展3年來,招募2500多名文化志願者,先後為12個邊疆民族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組織文藝演出300多場,業務培訓1400多學時,文化展覽400多天,惠及群眾達數十萬人次。
培訓機制日益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2010年,文化部下發了《關於開展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的意見》,策劃實施了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項目。在“十二五”期間,培訓將堅持“分級負責,分類實施”的原則,對全國現有24.27萬縣鄉專職文化隊伍和366.85萬左右的業餘文化隊伍進行系統培訓;依託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基地,形成輻射全國、帶動周邊、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培訓基地網絡。
此外,文化部積極推廣在村(社區)建立政府補貼的“文化協管員”(文化組織員)制度,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