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兄弟齊心百業興——寧夏民族團結事業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6日 09時40分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這裡,是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這裡,回漢各族群眾手足情深,互幫互助百業興。

    黃河水,是這片土地的富裕之源;民族團結,是這片土地的幸福穩定之源。多年來,寧夏各族兒女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民族團結,像愛護生命一樣維護寧夏社會穩定。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寧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形成了各族幹部群眾共同為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生動局面。

    民族團結光榮傳統歷久彌堅

    寧夏總人口630多萬,其中回族人口逾219萬,佔全區總人口的34.77%。

    寧夏,是一個有著民族團結光榮傳統的地方。在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裏,珍藏著這樣的歷史畫面:

    1935年8月15日,紅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途經西吉縣單家集。紅軍指戰員露宿村外,尊重回族風俗,買賣公平,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熱情為群眾送醫送藥。當地回族群眾由衷地稱紅軍為“仁義之師”,並與紅軍舉行了隆重的拜訪儀式,紅二十五軍回贈清真寺一面錦旗:“回漢兄弟親如一家”,這面錦旗現存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1935年10月5日,毛澤東率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途經單家集,回族群眾以最高規格的民族禮節予以迎接。毛澤東被迎進清真寺參觀,並在寺內北廂房和阿訇親切交談,當晚住宿在清真寺隔壁一貧困農戶家中。

    1936年9月14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的西方野戰軍一軍團在代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的率領下來到單家集,駐紮了40多天。

    1936年9月,單家集蘇維埃自治政府成立,選舉回族農民馬雲清為政府主席,這是西吉縣境內的第一個紅色政權。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回漢各族人民,深深銘記著這一個個彌足珍貴的歷史時刻。

    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0週年,緬懷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單家集群眾自發捐款修建了紀念碑。

    2006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在各級黨組織和各部門(單位)的關心和支持下,單家集人民再次捐款集資,21戶農民舉家搬遷,讓出地方,興建了佔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團結廣場和以中阿兩種文字銘刻著“偉大領袖、人民救星”字樣的民族團結碑。

    如今,西吉縣紅軍長征三軍會師紀念館,一座蠟像作品引人注目,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坐在土炕上與回族老人促膝長談的場景,默默地向人們述説著老一輩革命領袖與回族群眾的深厚友誼,生動展現了寧夏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寧夏回漢各族兒女繼承了這一光榮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惜團結,倍加維護穩定。

    繼往開來,今日寧夏政通人和、繁榮穩定,民族團結植根于回漢各族人民心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塞上山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蒸蒸日上。

    回漢各族人民手足情深

    在寧夏大地,傳誦著很多民族團結的佳話。漢族軍官何健13年如一日堅持照顧、資助回族殘疾青年李少軍一家,累計資助20多萬元,6次動用準備結婚的錢,4次推遲婚期。

    寧夏第三人民醫院回族護士虎蕊,6年如一日照顧漢族孤老患者。

    海原縣回族婦女馬志英,多年來救助撫養了186名回漢貧困女童。

    靈武市滿族女教師王曉花,17年來不顧家境困難,堅持幫助3名回族姐弟求學。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回族“半面女”郝彥琴,為漢族盲人夫妻張玉瑞、張玉香“導航”。郝彥琴臉上天生的神經性肉瘤因病瘋長,遮住了半邊臉,只剩下一隻眼睛。張玉瑞、張玉香自幼雙目失明。這個回漢殘疾人“互助小組”,已深深鑲嵌進對方的生活,無法割離。

    同心縣韋州鎮,73歲的回族老人蘇錦山自辦敬老院,為37位回漢孤殘老人“養老送終”。漢族孤殘老人去世,他請人按照漢族風俗看墳地,直到其入土為安;回族孤殘老人無常,他請來阿訇送埋體。

    ……

    這一幕幕、一樁樁感人肺腑的民族團結故事,在塞上大地還有很多很多,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動,更是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心手相連、親如一家的讚歌,印證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

    寧夏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使回漢各族群眾守望相助、互幫互促成為自覺習慣,“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觀念深入人心。

    立法護航民族區域自治

    寧夏是中國共産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探索和實踐的搖籃。193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自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寧夏先後制定了15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決議,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切實保證民族區域自治權的落實,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大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

    寧夏認真貫徹黨的幹部路線和民族政策,不斷加大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的力度,完善少數民族幹部培養選拔制度,每年從全區選送一批少數民族幹部到上級機關、發達地區、艱苦地區挂職鍛鍊,注重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現實考驗中、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培養、識別、使用幹部,讓更多優秀少數民族幹部走上重要崗位,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

    目前,寧夏各級黨政機關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幹部佔全區幹部總數的26.3%,市縣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少數民族領導幹部佔31.3%;各級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佔39.3%,各級政協委員中少數民族佔33.7%,接近或高於全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保障了少數民族平等地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讓少數民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

    寧夏不斷完善民族教育辦學體系,改善民族聚居地區辦學條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先後建設了100多所回民中小學校,在銀川建設了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寧夏育才高級中學,專門面向民族地區免費招生,使少數民族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實行全寄宿制,政府每年還給每位農村戶口學生補助1000元生活費。目前,該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40%,其中回族女生佔該校少數民族學生的38%,且大多數學生來自偏遠山區貧困家庭。

    目前,寧夏少數民族學生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比例都在35%以上。2011年,寧夏少數民族考生高考錄取比例達34.5%,基本形成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

    建設各族群眾美好精神家園

    寧夏在推進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把傳承弘揚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有機融為唱響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相統一的過程,建設各族群眾美好精神家園。

    寧夏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民族團結的思想引領,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回族文化,建設中華黃河壇,感恩母親河、感恩祖國;創作了電影《同心》,重磅推出了《月上賀蘭》《花兒》等回族舞劇;重視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促進回族器樂、歌舞、服飾、飲食、回醫回藥等民族文化的發展。

    加快發展為回漢各族人民謀福祉

    寧夏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足是最大的區情,特別是中南部地區,聚居了全區59.1%的回族人口。

    多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寧夏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優惠措施的實施,一個個關乎寧夏發展大計的宏圖的展開,正將寧夏推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為回漢各族人民帶來新福祉。

    新世紀以來,寧夏先後4次召開固原工作會議,專題研究解決西海固地區的發展問題。

    提出打造“黃河善谷”的戰略構想,興建了弘德、厚德等慈善産業園區,採取“輸血”與“造血”並舉的辦法,旨在讓全區42萬特別困難、特別需要關心的殘疾人過上幸福生活,妥善解決各族特殊困難群眾的就業和供養等問題。

    實施沿黃經濟區發展戰略,讓“天下黃河富寧夏”有了新的注解,從傳統的側重農業開發向産業經濟帶轉型。

    全面啟動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將寧夏中南部貧困程度深、生存條件差、發展難度大、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35萬最困難群眾,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標,搬遷人口中超過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群眾。

    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及大縣城建設正在闊步向前,不斷增強中南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近年來,中南部地區經濟增速年均保持在10%以上。

    加快構築內陸開放經濟,充分發揮民族團結和清真産業優勢,努力把寧夏建成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中阿經貿論壇在寧夏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開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平臺,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回族之鄉”繁榮穩定、開放包容、團結和諧的嶄新形象。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每年實施10項民生計劃、辦好30件實事,過去5年用於民生的投入佔全區財政支出的70%以上。

    高水平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大力推進産業優化升級,增強統籌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

    兄弟齊心百業興。與2006年相比,2011年寧夏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翻番。全區地區生産總值達2060.8億元,增長1.8倍,增速連續4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完成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71.4億元,增長2.4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0億元,增長2.6倍;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648.5億元,增長2.7倍。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支柱産業不斷壯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快速崛起。特色優勢農業規模擴大,糧食總産實現“八連增”。現代服務業提檔增速,旅遊業迅速發展,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06公里,85%的村通硬化路。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西部百強縣的縣(市)由1個增加到6個。

    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10元,年均分別增長13.9%和14.4%。

    “六盤山松柏一排排,回漢鄉親(哈)親手栽,黃河水引到咱家鄉,回漢鄉親(哈)幹得忙,好政策呀人人誇,各族人民是一家。”這是一首流傳在六盤山區的回族花兒,唱出了寧夏回漢各族兒女心聲。

    展望未來,塞上大地回漢各族兒女將在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描繪出更加壯美的民族團結新畫卷。

 
 
 相關鏈結
· “民族團結好少年——網絡選拔展評活動”啟動
· 孫政才強調:切實推進開發開放 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 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絢麗—賈慶林在滇調研側記
· 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