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年前三峽庫區開始蓄水,庫區交通變化巨大,許多百姓陸行變為水上出行,其中,負責庫區學生渡運的“校船”成為海事部門監管的重中之重。長江海事人以“1+5”機制、“三免一送”等貼心服務傾情守護,使庫區“校船”創下近10年航行零傷亡的記錄,也成為海事服務民生交出的一份厚重答卷。
“校船”實際上是一種渡船,在宜昌海事局轄區參與學生渡運的這類渡船共有19艘,既有定員200多人的大船,也有定員20多人的小船,這些船除了承運學生,大部分時間為兩岸農民過江服務。
三峽庫區蓄水 渡船成學生主要交通工具
俗話説,隔山容易隔水難。三峽庫區135米、156米、175米蓄水後,沿江不超過6公里就有一條溪河,有的河段寬不足100米,若步行,得翻山,少則5公里,多則30多公里,有些江岸懸崖峭壁,淹沒後山路中斷,船便成為庫區沿岸百姓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宜昌海事局轄區內8個鄉鎮14所學校的2200多名乘船學生,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16歲,學生乘船回家時間集中,易出現瞬間高峰,而庫區深水區可達上百米,即使岸邊水深也有10多米,特別是水庫實現175米蓄水後,每年年初騰庫防汛,庫區水位都要下降30米,每年汛後又要從145米再蓄至175米,水位漲落巨大,對“校船”停泊點、航線等帶來了較大安全隱患。
三峽庫區學生上學規律分為大周小周,小學生是上5天休2天;中學生是上10天休4天。每到放假的時候,就會有大批學生集中乘船,最遠的水路航程要超過20公里。客渡校船會不會超載?孩子會不會在甲板嬉鬧?遇到大風大霧等險情怎麼辦?學生乘船安全一時間成為家長、學校最擔心的問題。
但是,宜昌海事局十年如一日維護學生渡運安全,積極推行了“1+5”安全管理機制,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真情傾注,奉獻了一條上為政府分憂、下為家庭解難的“平安學生渡”。早在2006年,庫區就逐漸形成了“政府牽頭、教育部門管理、學校組織落實、船主全面負責、交通部門監管、海事部門維護”的“1+5”學生渡安全管理責任制,通過發揮對學生渡船安全監管的合力,有效消除學生擠渡、搶渡、擁堵、超載等安全隱患。
安全扶貧 孩子們坐上平安渡船
宜昌海事局還變管理為服務,對“校船”實現 “三免一送” 安全扶持,即渡工技術培訓免費,義渡、半義渡免收港務費 ,送安全信息、安全宣傳學習資料;集中為庫區19艘“校船”輸血,贈送800件救生衣,20台通信設備,免費為渡船安裝了GPS,並號召職工捐款3萬元,為貧困學生解決乘船費。同時,積極探索引導鄉渡船逐步走聯合公司化經營,增強鄉渡船抗風險能力。在巴東縣8艘個體校船聯合組建巴東運發客運公司,政府拿出10萬元,8個船東自籌80萬元,建造標準型客渡船,實行統一調度,統一售票,較好解決渡運學生高峰時運力不足的問題;實現渡口安全責任制,每個執法人員對渡口實行跟蹤服務,發現隱患現場糾正。同時,遇大風、大霧等不良天氣,局海事搜救中心會運用手機群發安全信息至船主。
另外,他們還通過電視、廣播、張貼標語、發放資料、安全知識講座等方式,廣泛宣傳水上安全小常識,增強渡船船員的航行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和公共安全監督意識,並且專門進校園開展安全宣傳,教孩子們怎麼坐船、怎麼穿救生衣,遇到險情怎麼應對等。
這裡的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張宜昌海事局發放的安全須知卡,上面提示學生乘船“三不坐”、“三不上”,即:不坐超載船、不坐農用船、不坐夜間船;霧大不上船、風大不上船、水大不上船。
10年傾情守護 “校船”零事故
在大雨滂沱的惡劣天氣,海事人員會將學生一個一個背上岸,在驕陽似火的盛夏,他們為孩子們撐起遮陽傘;十年如一日守候在渡口,他們每次都要親自在現場清點人數,確保每個孩子平安上岸、交接簽字後才如釋重負。
對此,巴東縣官渡口初級中學桂校長感慨萬千,他説:“我們學校有1200多名庫區學生,上學需坐車乘船的就有1100多個,自從海事部門實行專艇維護後,學生娃子享受專船護送,讓我這個校長懸著的心放下了。學校能安心教學了,家長也能安心種田了。”
宜昌海事轄區參與運送學生的19艘渡船涉及渡線11條,渡口、停靠點36個,最長渡線20公里,最短渡線300米。近10年來,宜昌海事局共安全維護庫區“校船”渡運近3500批次、20余萬人次,沒有發生一起險情事故。
三峽庫區重慶及湖北涉及學生渡船共有55艘,有13個區縣、37個鄉鎮、41所學校的5500多名學生需乘渡船上學與回家。特別是“校船”作為客渡船裏的“特殊群體”,它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三峽庫區渡船(校船)承載了城鄉交通的重要使命,也成了海事管理的“牛鼻子工程”。近10年來,長江海事人發揮“三千精神”(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對客渡船船主、船員以理服人,以心感人,堅持現場專人守護,堅持專船承運,實現十載“校船”零事故目標,成為三峽庫區安全管理品牌工程,受到各級政府高度肯定與百姓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