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2011年度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發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16日 16時36分   來源:民政部網站

    一、2011年自然災害情況

    2011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旱災為主,風雹、低溫冷凍、雪災、颱風、地震、森林和草原火災、病蟲害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全年相繼發生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雲南盈江5.8級地震、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夏連旱、南方暴雨洪澇災害、沿海地區颱風災害、華西秋雨災害、西藏亞東地震災害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帶來較大影響。

    經核定,2011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3億人次受災,1126人死亡(含失蹤112人),939.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3247.1萬公頃,其中絕收289.2萬公頃;房屋倒塌93.5萬間,損壞331.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096.4億元。與2010年相比,2011年全國因災死亡(含失蹤)人數減少85.6%,緊急轉移安置人次減少49.5%,農作物受災面積減少13.2%,農作物絕收面積減少40.5%,倒塌房屋數量減少65.8%,損壞房屋數量減少50.6%,直接經濟損失減少42%。其中,死亡(含失蹤)人口數為2000年以來最少,損壞房屋數量為2000年以來次少。(本評估報告中關於全國災情和應對工作的統計數據和表述不含我國的港、澳、臺地區。)

    二、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

    2011年,面對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和《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大力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在抗災救災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受災群眾生命放在第一位,災後迅速組織開展搶險救援、災害救助、醫療救治等工作,及時、高效、有序地應對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夏連旱、南方暴雨洪澇災害、雲南盈江5.8級地震和西藏亞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災區生産生活秩序得到儘快恢復,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保障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組織領導方面。國家減災委召開了2011年度國家減災委全體會議,分析研判災情形勢,研究部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組織召開了兩次減災委聯絡員會議,進一步健全了溝通協調機制。國土資源部先後召開兩次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動員部署防治工作,派出50多個工作組,在18個重點地區派駐專家,督促指導工作。交通運輸部對公路部門防汛抗旱、防抗颱風及汛期公路橋梁保通進行全面部署,召開9次防颱風視頻會議。國家防總、水利部組織召開了國家防總全體會議、全國水庫安全度汛工作會議和全國防颱風工作視頻會議,科學合理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農業部多次召開防汛抗旱領導小組會議和全國抗旱促春管工作視頻會議,全面部署農業生産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國家林業局多次召開全國森林防火專題會議,對各地方防火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召開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會議,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與各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了2011-2013年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書,全面落實防治責任。成立了重大沙塵暴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建立和完善應急機制,進行沙塵暴災害應急重大問題的研究、決策、指揮和協調。中國地震局組織召開了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研究部署了2011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對汛期氣象服務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國家海洋局開展了沿海地區汛前海洋防災減災專項檢查,督促沿海各省(區、市)海洋部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做好汛期海洋災害應對工作。

    各地結合本區域災害特點和救災工作需求,切實加強對災害防範應對工作的組織領導。山西省將自然災害應對工作作為“省政府目標責任考核指標”督促落實,做到了組織、人員、職責三明確。上海市建立了市、區兩級的災害管理、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各街道、鄉鎮和有關部門、單位建立了應急救助、防汛指揮、防震減災、地質災害應急、疫情防控領導責任制度。浙江省成立了海洋災害應急指揮部、生活必需品市場應急保供工作領導小組和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加強對災害突發事件的組織領導。海南省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各市、縣層層落實責任制,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

    (二)制度建設方面。各有關部門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相關政策法規。一是推動防災減災法制建設。國家防總、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積極做好《洪水影響評估管理條例》、《地震應急救援條例》、《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的起草修訂工作。國土資源部積極推動發佈實施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指導各地做好貫徹落實工作。二是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民政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組織修訂編制《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公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農業部草原寒潮冰雪災害應急預案》,國家林業局積極推進《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和《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修訂,中國氣象局修訂並印發了《中國氣象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三是編制出臺防災減災規劃。《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全國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和《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建設規劃(2011-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國家海洋局開展了《海洋觀測預報與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和《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各地繼續推進基層應急預案建設。截至年底,所有省和地市、98%的縣制定了應急預案,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應急預案數量分別達到5.6萬個、40.8萬個,分別佔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總數的89.8%和55.4%,全國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完善。

    (三)隊伍建設方面。各地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從機構、制度、規劃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一是制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印發《國家防災減災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將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納入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起草完成規劃實施任務分解方案,明確未來10年我國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目標、發展重點、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二是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民政部有序推進災害信息員職業化進程,全國災害信息員人數達63.1萬人,通過職業鑒定的災害信息員人數達4.7萬人。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增加到35萬人,在汛期看守20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國地震局協助武警部隊在全國組建了33支武警工化中隊應急救援力量。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達49萬人,覆蓋71%的行政村。全國林業有害生物村級森防員近100萬人,基本實現了1村1林場1名森防員。三是加強應急志願者隊伍建設。民政部組織開展地方救災志願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指導河北、江西、山東、湖南、廣東、青海、西藏等地設計實施當地救災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方案,推動地方救災志願者隊伍發展。

    各地自然災害應急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強化。北京市對應急志願者進行註冊管理,全市有志願者隊伍24支2.3萬人。山西省在105個縣(市、區)9個省直林業局組建30人以上的標準化森林消防專業隊。河南省黃河河務局通過簽訂責任書組織群眾防汛隊伍101萬人,對800余名專業搶險隊員進行專題技術培訓。海南省“三防”辦對農村青年組成的搶險隊伍進行核實、登記造冊,各市縣增加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人員450人,專業隊伍得到進一步充實。

    (四)應急保障方面。各地、各有關部門不斷強化救災物資、資金保障力度和科技支撐能力。全國救災物資儲備佈局更加合理,物資儲備品種不斷增加,救災補助標準較大幅度提高,救災資金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應急管理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為災害應急和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1.物資儲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民政部繼續加快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中央儲備庫建設,格爾木、烏魯木齊儲備庫建設工程全面展開。目前全國建設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35個,租用18個,倉儲面積共計29.6萬平方米, 304個市和2212個縣建立起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各中央儲備庫將民政部組織採購的7.5萬頂單帳篷、30萬床棉被、5萬件睡袋和5萬張折疊床及時入庫,進一步充實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國家防總、水利部新設立11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倉庫,中央倉庫總數達到26個,現存防汛抗旱物資規模達到5億元。農業部建設物資庫站15個,新增風力滅火機2870台、野外生存裝備1300套、防火服3830套、防火車41輛等。國家林業局共採購撲火物資41055件,向有關省區調撥價值約2122萬元的撲火物資24644件。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專門應急物資儲備庫,儲備物品包括便攜式自動氣象站、油機、雷達配件、火箭彈及高炮、作業火箭配件等上百類應急物資。

    各地區進一步加大本級救災應急物資儲備力度。河北省防汛物資儲備定額由5000萬元調整到1億元,省民政廳啟動了4000平方米大型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浙江省與大型商場、超市簽訂協議,代儲救災物資,確保救災物資災後12小時到位。四川省各級防汛部門儲備衝鋒舟、編織袋、救生衣、探照燈等應急物資近3億元,自貢市投資2260萬元建成了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完成1個自治區級、5個地(市)級、51個縣級、36個高海拔鄉(鎮)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並投入使用。

    2.救災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經國務院批准,提高了災害緊急轉移安置補助、旱災救助、受災困難群眾冬春救助補助標準,全年財政部、民政部安排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86.4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各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安排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25億元。交通運輸部全年安排2億元公路災毀搶修保通補助資金,投入2011年公路災毀恢復重建計劃項目20億元。農業部商財政部向24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下撥農業生産救災資金37億元。全國啟動重點火險區建設項目183個,中央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全國省、地、縣三級財政共投入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約56.6億元,其中省級32.7億元、地級7.9億元、縣級16億元。

    3.應急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有關部門繼續強化高新技術在減災救災領域的應用,不斷引進新技術,添置裝備,積極開展新項目研究,不斷提高減災救災工作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民政部完成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方案論證,“國家自然災害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專項”論證取得初步成果。交通運輸部啟動了6個“十二五”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動計劃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技術研究125項、硬體開發集成44項、軟體開發32項,完成全部44項標準規範制修訂大綱,12項示範工程已開始實施。農業部農業大棚育秧、深松整地、播後鎮壓、澆越冬水、“一噴三防”等抗災增産關鍵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防控措施得到大力推廣。國家林業局完成了氣候變化的林業生物災害影響及適應對策研究,研發了災害預測及信息發佈軟體,明確了林業生物災害氣象預警指標,提出了應對對策措施。中國氣象局組織試點省圍繞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評估數據庫建設、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等方面開展研究和技術開發,建立了以GIS為平臺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系統。

    (五)監測預警方面。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強化信息共享,逐步改進監測預警設施設備,制定監測預警相關工作規範和制度,不斷增強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佈能力,提高災害預警預報社會服務水平。

    1.加強災害監測分析會商。民政部繼續健全部際災情會商機制,災情會商成員單位增至17個,全年組織10次月度災情會商會、1次年度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和2次年度災情會商會。水利部汛期每日進行防汛會商,11次召開有關部委和重點地區參加的防汛抗旱異地視頻會商會。農業部加強重大災害性天氣的溝通會商,與中國氣象局開展10多次會商;在年初冬麥區抗旱期間,中國氣象局、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多次組織調研組深入災區,會商研判旱情發展動態。國家林業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組織開展了2011年春季沙塵天氣和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預測分析會商會議,做好沙塵暴及重大突發林業生物災害預警工作。中國氣象局組織各類災害性天氣會商和應急服務專題會商60次,發佈災害預警615次,發佈強對流天氣預報712次,為防汛和強對流天氣防禦提供及時的監測預警服務産品。

    2.建立災害預警協作機制。民政部與19家單位簽訂環境減災衛星數據用戶服務協議,實現22類氣象數據資源的共享,向國內100多家用戶提供數據2萬餘景,無人機應急監測合作機制站點增至8個。中國氣象局召開了24個部門參與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與民政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傳真等手段及時將颱風、暴雨、高溫、乾旱等13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分類分級發給39個部委和相關單位。

    3.構建監測預警支撐體系。國土資源部以縣(市、區)為對象開展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1337個,覆蓋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國家林業局對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和森林火災衛星監測系統進行了更新升級,全國近600個森林火險監測站並網運行,進一步完善了全國森林火險預警體系。中國地震局以地震監測臺網擴能增效為重點,強化監測臺網建設和運行管理,推進全國成場、區域成網觀測。中國氣象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氣象預警信息發佈平臺,中國氣象頻道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79個地級以上城市落地,建成7個氣象海洋廣播電臺。全國農村氣象手機短信用戶達3000萬個,農村高音喇叭逾10萬個,鄉村電子顯示屏近7萬塊,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近4萬個。國家海洋局完成了31個海洋站升級改造,在天津濱海新區、蘇北沿海、浙江台州、長江口、閩江口、珠江口等地初步建立了精細化的預報系統。

    4.做好預警信息發佈工作。民政部利用減災衛星監測、數據共享渠道,持續開展新發災害風險監測與預警業務,累計向12個省提供86期災害遙感監測産品。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製作預警産品153份。交通運輸部發佈360余期公路交通氣象預報和21期重大公路氣象預警,編寫路況信息快報40期,發送路況短信3萬餘條。水利部在國新辦召開3次新聞發佈會,組織召開2次新聞通氣會,播發防汛抗旱信息500余條。農業部全年共發佈氣象災害預警信息160多期,針對災害性天氣可能對農業生産造成的不利影響,下發緊急通知14份,提前部署防禦工作。國家林業局發佈火險信息近600期,提供火場氣象服務70多期,監測熱點11000多個,發現林火1580起,保證了火險早預報、火情早處置。中國氣象局向國務院報送《重大氣象信息專報》123期,報送專題材料25期,發佈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快報198期、《中國氣象局值班信息》543期,向43億人次發佈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國家海洋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海洋預報節目1089期,國家、海區和省三級預報機構全年共發佈災害預警信息3300多期、短信1760多萬條,預警信息發佈能力顯著增強。

    (六)應急處置方面。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有關專項預案,密切關注災情,及時組織會商,加強部門協作,全力開展搶險救災,及時投入救災物資資金,保障受災群眾生命安全,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秩序,盡最大努力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1.及時啟動救災應急預案。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針對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33次,啟動救災預警響應9次。國土資源部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30多次,交通運輸部啟動四級應急響應2次,國家防總、水利部啟動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響應14次,農業部針對冬麥區旱情啟動抗旱二級響應,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全年啟動應急響應10余次,中國氣象局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16次。部分省(區、市)為緊急應對自然災害群眾生活救助,啟動省級救災應急響應127次,其中,江西啟動響應次數最多達15次,貴州其次為14次。

    2.加大抗災救災督察指導。民政部全年共向災區派出41個救災應急響應工作組,完成現場工作組報告43份,動態反映災區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交通運輸部12次赴重點省份檢查指導防災減災和應急保通工作。國家防總、水利部派出150多個防汛、抗旱和防颱風督查組、工作組指導抗洪搶險和抗旱減災工作。農業部共組成6個督查組赴重點草原防火區,對草原防火工作進行督查指導。國家林業局派出火場工作組近20個,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督導組12個,實現突發火情、疫情及時有效處置。中國地震局和各省地震局共派出工作組30批、300多人次,派出國家地震現場應急隊3批23人次,協助雲南、西藏、新疆等地做好震災處置工作。

    3.及時發佈災情信息。民政部通過國家減災中心和各地民政部門加強應急值班,累計報送《救災快報》370余期、發佈《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通報》150余期。國家防總、水利部汛期堅持全天侯應急值守,共編發防汛抗旱簡報382期,國家防總汛(旱)情通報164期。國土資源部加強應急值守,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100多期。國家林業局建立3月至5月沙塵暴應急值守和監測值班制度,安排專業人員負責跟蹤監測沙塵天氣過程,及時報告災情信息。中國地震局動態開展重點危險區震情跟蹤與研判,組織實施華北、南北帶強震監視跟蹤,對雲南盈江、保山2次地震作出了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測。

    4.全力保障受災群眾生活。民政部商財政部安排23.9億元用於保障災區群眾應急期和過渡期生活困難,共調撥7萬頂救災帳篷,解決近100萬人次臨時住所需求;調撥36.8萬件棉大衣、46.4萬床棉被,解決80余萬人禦寒問題;調撥1.32萬張折疊床、5100條睡袋、20個簡易廁所、112噸彩條布。陜西、貴州、四川、青海、雲南、湖南、江西、西藏、山東、湖北、廣東、內蒙古和遼寧等省(區)各級中央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投入數額均超過1億元,佔全國地方資金投入總量的80%。

    5.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國家防總、水利部及時分析研判水旱災害形勢,組織轉移危險地區群眾838萬人,解救被洪水圍困群眾98萬人,解決了2055萬人因旱飲水困難。國家防總和有關流域、地方防汛指揮機構,通過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適時加大下泄流量向下游補水,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旱情;調度三峽、丹江口、小浪底等水庫和杜家臺分洪道攔洪削峰、分流減壓,成功應對了漢江、嘉陵江、渭河嚴重秋汛。國家林業局及時組織南方各省開展越冬代松毛蟲防治,有效扭轉了松毛蟲暴發勢頭。各級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跨區域飛機、火箭、高炮等人工增雨作業,組織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1012架次,開展人影地面作業62131次,有效地增加了降水,緩解了旱情。

    (七)恢復重建方面。災區地方各級政府合理統籌、科學規劃、通過投入資金物資、制訂政策方案、調動社會參與等多種方式,加快推進災區農房恢復重建工作。全國共完成倒房重建24.3萬戶、73.4萬間,損房維修加固62.2萬戶、174.1萬間。

    1.加強指導,科學安排部署。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民政部領導親自帶隊赴甘肅舟曲、吉林永吉等受災地區,調研了解災區農房恢復重建狀況,幫助解決災區農戶住房重建困難,督促指導地方紮實推進倒房恢復重建工作。災區各級黨委、政府根據當地倒房恢復重建需求,週密部署,科學安排,有序推進重建任務順利完成。湖南省召開了全省救災工作會議對災民生活安排和重建工作進行了部署,組織7個工作組對民房重建情況進行了督查。海南省民政廳及時制定出臺了《關於切實做好災後受災群眾生活安置及倒房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災民生活救助及災後倒塌民房重建工作的指導。

    2.以人為本,堅持科學規劃。各地堅持統籌規劃和群眾意見相結合,合理規劃,科學選址,確保房屋重建質量,注重經濟合理性,將以人為本和科學重建的理念貫穿于恢復重建全過程。在重建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採取集中、分散相結合的重建方式,強調災害風險意識,避開災害易發地段,提高建築質量標準。西藏以地震烈度分佈圖為依據,確定恢復重建範圍,制定恢復重建規劃,科學選擇建設場地,有效避開活動斷裂帶以及容易産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區域。玉樹地震災區在重建規劃中,優先考慮地質災害治理,合理規劃利用地理條件,既保證恢復重建房屋安全,又充分考慮群眾的生産生活便利性,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科學規劃。

    3.制定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在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救災資金分級負擔的實施辦法後,中央財政加大重建資金支持力度,地方各級根據自身財力狀況,統籌安排本級財政資金,幫助受災群眾開展倒房恢復重建。湖南省本級財政投入災害生活救助資金6000萬,較去年增加了50%,地市及以下各級財政累計安排1.5億元。陜西省在中央財政補助1萬元的基礎上,省級財政補助5000元,對損房群眾每戶補助1900元。各市、縣根據自身財力狀況,投入本級補助資金,提高重建補助標準。西安市加大地方財政投入,整合其它資金,農房重建每戶補助達到4.24萬元。

    4.加強監管,開展專項檢查。各地民政部門會同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倒房重建工作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浙江省建立恢復重建通報制度,要求各地每半個月報告重建工作進展,及時匯總通報,加快重建步伐,要求各地管好用好重建資金,堅持資金髮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進行民主評議、張榜公佈、定期公示。同時充分考慮受災戶的自救能力,突出重點,優先保證低保戶、自救能力差的全倒戶和軍烈屬,做到專款專用,按建房進度,分階段發放到災民手中,確保建房補助款真正用在建房上。

    (八)科普宣教方面。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手段,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應急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不斷加強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提高群眾參與度,不斷增強基層社區和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1.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民政部參與了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舟曲災後一週年紀念等系列主題活動。結合防災減災活動主題,各地發放科普書籍和宣傳手冊4000余萬冊,發送公益短信1.16億條,舉辦講座3000余場,演練6000多場次,5600余萬人直接參與宣傳教育活動,防災減災意識進一步深入人心。國土資源部積極部署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培訓,著力提高受威脅人員的識災辨災和臨災避險能力。交通運輸部在全行業部署開展國家“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廣泛宣傳交通安全和防災減災知識。國家防總、水利部組織記者趕赴災區一線,現場採訪防汛抗洪情況,廣泛宣傳防範暴雨洪水、地質災害和群眾轉移自救等相關知識。農業部通過多種新聞媒體對本部門和各地防災減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森林防火宣傳周”活動,在人民日報推出森林防火專版,向各地發放1.5萬套《森林火災預防與撲救挂圖》和2萬冊《畫説森林防火》宣傳冊,在沙塵暴多發期,加大沙塵暴災害預防常識宣傳力度。中國地震局組織全國各級地震部門做好“5•12”防災減災日和“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科普宣傳,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大眾傳媒加強宣傳,提升科普宣傳效果。中國氣象局接待國內外媒體採訪800次,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播出氣象新聞2000余條,在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等網站刊發氣象類新聞稿件1萬多篇。國家海洋局利用“5•12”防災減災日和“6•8”海洋日等重要契機,開展了一系列面向社區、學校和社會公眾的海洋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北京市組織專場減災宣傳活動120余場次,參與市民達200多萬人。海南省舉辦各類防災減災大型廣場宣傳教育活動50多場(次),發放宣傳材料50多萬份,印發科普資料讀物10萬多本,舉辦了“海南省第二屆地震應急救助知識技能大賽”。雲南省實施防災應急“三小”工程建設,發放《公眾安全應急手冊》1300萬冊,發放應急小包157.5萬個,開展應急小演練1434次。

    2.推進示範社區和示範點建設。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加強城鄉社區綜合減災工作,新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281個。黑龍江、浙江、廣東等省利用福彩公益金鼓勵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安徽省新確定24個省級應急管理示範點,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不斷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安徽省、重慶市依託省級行政學院組建了應急管理示範基地和培訓基地,重慶永川區依託氣象業務系統開展信息發佈試點,獲得上級部門好評,通過典型示範,大部分縣(區)按“永川模式”完成平臺建設方案。

    3.加強災害應急專業人員培訓。民政部針對新出臺的有關條例政策制度,培訓地方救災工作人員1000余人次。培訓基層災害信息員近700人。農業部對全國草原防火重點地區草原防火辦約65人進行了培訓,強化了草原防火信息系統應用、項目管理、GPS使用和維護等技能。國家海洋局編制完成《風暴潮預報培訓教材》,組織開展了“海洋臺站觀測業務管理培訓班”。

    各地結合災害應急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需求,大力開展應急管理專業人員培訓工作。上海市舉辦防汛專職幹部培訓、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術培訓、動植物疫病檢疫培訓,3000多人得到專業培訓。浙江省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四個一”活動,對1萬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

    4.開展各類自然災害應急演練。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2600次,參加人數達100多萬人。農業部在吉林省舉辦了全國草原防撲火隊伍應急演練,新華社、中國草原網等媒體對演練進行了宣傳報道。國家海洋局組織沿海各地參與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環太平洋海嘯演習,對海嘯預警産品製作、信息發佈、部門聯動、人員疏散等環節進行了全面檢驗。遼寧省舉行地震應急救援演練,利用小型移動應急平臺向省政府總值班室傳送演練實況,提高小型移動應急平臺的實戰性。黑龍江省全年舉行各種應急演練120多次。上海市民政局與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聯合開展“國家自然災害現場應急通信保障演練”,提高“天-地-現場”一體化信息獲取、傳輸和指揮的通信保障能力。浙江省中小學堅持每年開展1次以上應急演練,並納入教育部門年度安全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山東、河南、湖北等省舉行了汛前洪澇災害應急指揮、人員轉移安置、物資調度保障和地質災害搶險救助、應急處置應急演練,加強了各有關單位災害應急協調協作機制。

 
 
 相關鏈結
· 民政部緊急通知做好當前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
· 湖北省兩部門13日啟動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三級響應
· 民政部國家減災辦發佈上半年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各類自然災害致465人死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