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雪域高原浙江情——浙江省對口援助青海掠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03日 09時47分   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與青海相隔兩千多公里。可走在青海海西的城市街頭或農牧區,浙江援青印記深深烙在角角落落:藏區遊牧民住進了浙江援建的敞亮樓房,浙商的産業開發項目在高原上紅紅火火……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呀,心裏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浙江的援青幹部們時常哼起《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歌,他們把離家千里的柴達木作為第二故鄉,把奉獻海西、建功高原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

    浙江省自2010年6月正式開展對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以來,先後安排援建資金1.62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1.31億元;共派出援青幹部24名,全力助推海西發展,也使浙江與這片廣袤的土地愈發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輸血+造血——優先改善民生

    火紅的夏季,海西特産枸杞迎來豐收季,一串串飽滿紅潤的枸杞滲透著人們的喜悅。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鎮上52個低保戶人人笑逐顏開,浙江人採用的“種植—培育—捐贈”扶貧新模式有了好收成。

    “真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好事,讓我們每戶每年都增加6000元收入。”泉水村村民孫成德每天都到果園裏料理農活。“百畝枸杞贈低保戶”項目是浙江省民間資金支持海西州民生發展的試點項目,由杭州時代旅行社出資30萬元,當地政府負責安排種植與培育,無償捐贈給低保戶。 

    針對海西州基本公共服務短缺、民生設施較為薄弱的現狀,浙江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著力解決各族群眾安居、飲水、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我們的援建項目和資金重點向民生傾斜、向基層傾斜和向急需領域傾斜,建成了一批當地政府想建但苦於資金配套不足的民生項目。”援青幹部邵振紅説。

    在海西州人民醫院,要是遇上疑難雜症,醫生們可以通過遠程醫療會診系統,與浙醫一院的專家共同進行遠程病理診斷等,每週還提供一次遠程醫務人員知識培訓;

    在天峻、都蘭和烏蘭3縣的遊牧區,1400多戶遊牧民陸續從寒冷、潮濕的帳篷搬進溫暖、亮敞的定居房,告別以往“一年四季一頂帳篷、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

    如果説,民生工程的建設為青海人民解決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産業扶持則為海西“兩區”建設的騰飛注入了科學發展的“浙江元素”。

    今年6月12日,“柴達木浙江工業園格爾木區”在格爾木市崑崙經濟開發區正式掛牌運行,深化了對口支援、構建互利共贏的産業合作模式,也為浙商“走出去”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浙江的“致富經”被引入青海,實現了浙江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與青海當地資源優勢的結合。兩年來,海西州各級政府多次在浙江舉辦産業對接、項目推介、經貿洽談等活動。經援青幹部的牽線搭橋,海西成功引進了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礦産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項目11個,投資金額34.6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5.2億元。

    引智+富腦——精神物質並重

    浙江的援青幹部在第二故鄉贈“魚”更授“漁”,努力幫助對口支援的海西州幹部群眾轉變理念、拓寬視野、創業創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快。

    浙江投資2000多萬元的海西浙江教師培訓中心項目已經結頂;援建德令哈市一中的兩個多媒體教室和1個音體美教室已投入教學;支持海西州職業技術學校發展的400余萬元汽修專業教學實訓設備已在採購……“願我們能給你們提供最大可能的幫助和關心,希望你們快樂學習,儘早掌握能受用終身的知識和技能。”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的一席話道出了所有浙江援建者的心聲。

    浙江省援青幹部積極搭建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在省內各部門和單位的支持下,先後在浙江大學、浙江省委黨校和相關市黨校、省內重點醫院、中小學校建立培訓基地,兩地的很多醫院、院校、旅遊、教育等單位還結成了對口幫扶關係。

    “我將把培訓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帶回去,告訴那些沒能來參加培訓的同事。”到浙師大交流學習1個月的青海老師姜育萍説自己是滿載而歸。

    據統計,兩年來,海西州共有1707人次接受培訓、挂職和進修,其中,在浙江培訓、挂職和進修1047人次,舉辦培訓班28期。浙江的教師、醫生和科技專家赴當地培訓各類技術人員660人次,利用遠程教育系統就地培訓醫護人員360人次。

    在浙江省的援建規劃中,為青海人民營造生活家園和精神家園是並重的。8月初,海西州圖書館援建項目投入使用,該項目按國家Ⅱ級圖書館標準設計,浙江省投資約2300萬元,負責館內裝飾裝修以及擴建工程。

    “我們需要浙江在提升我州教師職業能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人才定向培養、開展結對幫扶等方面給予對口幫扶。”海西州委書記辛國斌高度評價了浙江省的智力援助工作。

    奉獻+收穫——經歷受益一生

    2010年6月,張明等9名援青幹部離開浙江,踏上援建青海海西的征程。青海給他們的見面禮,除了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有強烈的高原反應、荒蕪的千里戈壁。初來乍到,高寒、缺氧、乾燥與飲食的不適應,時刻考驗著每一個援青幹部。

    援青指揮部指揮長張明來自舟山,每天奔走在各項目工地調研。為了更快適應高原生活,硬是撐著不用氧氣瓶;來自富陽的徐林亮因高原反應,長期失眠,患上了高血壓,他叫妻子定期寄來安眠藥,頑強堅守;浦江的援青幹部虞振賢紮根在戈壁荒漠小鎮,四處籌資為當地建造醫院和學校……

    援建,只有先讀懂民意,才能贏得民心;只有對民生疾苦有了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做好援青工作。兩年來,海西許多村莊留下了援青幹部的足跡,包括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鎮。

    在援建工作中,幹部們都體會著這樣的變化:當地百姓從一開始的觀望,後來是審慎接觸、逐步了解,最後許多群眾把援青幹部當作知心朋友,有什麼問題和困難都向他們反映。“當地居民的一聲聲感謝,讓大家心裏特別有成就感,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很多援青幹部這樣説。

    “我們同樣也是援建的受益者!”這是援建幹部説得最多的一句感觸:“雖然青海條件很艱苦,但特殊環境的考驗,是我們受益一生的經驗和財富。”(記者 阮蓓茜)

 
 
 相關鏈結
· 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對口援助青海工作座談會召開
· 北京市未來5年將安排72.6億元資金對口援助新疆
· 19個省市規劃五年內對口援助新疆教育資金82億元
· 商務部與西藏自治區簽署部區對口援助與合作協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