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吉林省全面推進環保工作紀實
環保係民生。近5年來,吉林省以減排為抓手,以重點流域治理和農村連片整治為契機,突出解決飲用水污染、空氣污染等一系列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建設,構築起我國東北生態安全重要屏障,開創出吉林省生態建設的新局面。
留住青山綠水讓生活更加美好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最先將松花江的污染防治提上了環保工作的日程,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吉林省認真貫徹落實讓“松花江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累計投入流域治理資金近百億元,重點解決流域治理的突出問題。
為了讓母親河重現往日的碧波,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統籌協調,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11個部門組成的推進組高效推進。把錢用在刀刃上,項目資金先期墊付;把工作落在細節上,包保責任制和周調度、月通報;嚴把環境準入關、嚴格查處各類環境違法企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紮實推進,使全省城市污水處理廠由“十五”末期的6座增加到現在的55座,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目標,城市污水處理率從過去不足20%,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實現了全省水環境質的飛躍。
目前,松花江幹流消滅劣5類和5類水質,出省界斷面水質穩定達到3類水質要求,遼河出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國家水質控制目標要求,11個主要湖泊、水庫水質均達到優良類水質,17個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飲用水安全問題之外,空氣質量、噪聲整治、輻射環境等也先後被提上環保工作日程。
2011年,吉林省推廣新能源,城市燃氣普及率提高到86%。取締小鍋爐推行城區集中供熱,全省新增供熱面積5600萬平方米,淘汰小鍋爐1300台;針對不同功能區的要求,採取不同措施開展噪聲專項整治工作,處理噪聲污染投訴近萬件;加快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十一五”期間,新建擴建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10座,處理能力增長到7380噸/日。
從城鎮到農村全面打響“生態保衛戰”
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在一個個環保硬性指標不斷實現的同時,吉林省又將環境保護的戰場擴大到了農村。今年,更是把改善農村環境作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重頭戲。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農村環境比較複雜,很多農村還在延續比較原始的耕作狀態。如何讓佔全省人口近50%的農民生活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這對於吉林省的環保工作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不等不靠。2011年,吉林省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省,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先後投入14億元用於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力爭用3年時間,讓1200個村莊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近300萬人口從中受益。
創新機制。深入推進村屯畜禽糞便污集中堆肥項目,以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糞便污為治理重點,加大農業源減排監管力度,建立了省政府對縣級政府農業源減排工作進行直接考核的機制,將農業源減排任務的完成情況列為對縣級政府“縣域突破”等考評的重要指標。
超前謀劃。近年來,全省以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為載體,深入開展生態省建設,通過生態村、鎮、縣、市的創建,逐級推進生態省建設。目前,全省已有21個鄉(鎮)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3個村被命名國家級生態村。
同時,吉林省還深入實施了東部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工程、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和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工程,全面整治西部生態“沙化、鹽鹼化、荒漠化”,加強恢復西部草地生態系統恢復,開展松花江三湖、查幹湖、龍灣、雁鳴湖等能力建設。今年,松花湖、查幹湖生態示範建設已納入國家湖泊生態試點項目,國家將用3年時間累計投入資金近7億元,用於湖泊生態環境的治理。
目前,吉林省已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8個,總面積為231.4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2.34%。這些保護區涵蓋了森林生態、草原與草甸生態、濕地與水域生態、野生動植物、自然遺跡6種類型,已初步構成良性循環的生態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吉林省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我們幾代人竭力守護的發展之源。吉林省將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持續推動吉林省生態環境向更高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