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市綠化建設現在是一年一個樣、三五年大變樣!越來越宜居了,到了這的人都捨不得走!”惠州市民鄧立景自豪地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説話間,他帶領一幫朋友騎著自行車,爬到了高榜山山頂。
像高榜山這樣的森林公園,惠州共建有35個,它們不僅是城市之肺,也是市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5年來,惠州共投入8億多元用於生態景觀林帶、林相改造、城市公園和街道綠化等生態工程。
人民的幸福離不開生活環境的改善。今年6月廣東省發佈的《2011年廣東群眾幸福感測評調查報告》顯示:惠州得分居珠三角9市之首,其中“綠化建設”得分高居全省前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在惠州召開的建設幸福廣東現場會上指出:“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是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載體。”
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正生動地詮釋著幸福廣東的豐富內涵。
幸福來自身邊的那一抹抹綠
40齣頭的鄧立景在惠州生活已有12個年頭了。他説他能時刻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心跳,交通、綠化等城市設施和環境的逐步完善,也不斷給他帶來驚喜:“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惠州人,但我已經愛上了這裡,再也捨不得離開了。”
鄧立景説,工作之餘,他每週有3個晚上會騎自行車上高榜山,其他時間則陪家人到離家更近的東江公園散步。幸福是什麼?在他看來,幸福很簡單,但首先是一個舒適宜居的環境。
惠州的變化,正是近年來珠三角城市面貌大為改觀的一個縮影。
近5年來,珠三角9市對城市綠化、生態建設的重視和投入資金力度空前:城市森林建設被納入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並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各地紛紛把生態工程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或政府“十件實事”之中。
廣州把建設國家森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首善之區、優化城市環境有力舉措,實施了投資上百億、規模宏大的“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迎亞運森林城市建設行動計劃”、“綠城、花城、水城”等城鄉生態綠化重點項目建設,率先建成了廣東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東莞近年來投入30億元建成了15個森林公園,且全部向市民免費開放,寸土寸金的“世界工廠”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綠城”。
“珠三角地區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工程,對於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建設水平,優化人居環境,推動更具有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意義重大。”省林業廳廳長張育文説。
事實上,這5年間,整個南粵大地發生了一場深刻的“綠變”: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全省森林蓄積量增加6000萬立方米,林業總産值增長200%多,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林農共建共享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不是閉門造車,幸福廣東不是空中樓閣。廣東近年來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綠色發展之路:發動全民參與,讓老百姓共享共建林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成果。
每年3月,省綠委、省林業廳在全省組織“共建綠色家園,共享幸福廣東”等主題植樹活動,汪洋書記共10次參加植樹,帶動全省幹部群眾踴躍參與。近6年來,全省累計參加義務植樹1.79億人次,植樹5.82億株。
讓廣大林農富裕起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林業生態建設的根本目的。朱小丹省長強調,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廣東林業的大發展,做一篇林業的大文章。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著力提高林業的整體效益,以制度創新實現興林富民。
在林業經營上,廣東實現了分類經營的重大變革,建立健全了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從1999年起,廣東省開始對省級生態公益林實施效益補償,標準也從2008年的每畝10元提升至今年的18元。1998年-2012年,累計下達省級以上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超過80億元,惠及人口2649.7萬人,1369個村集體得到補償資金超過3萬元從而脫貧。
在産權制度上,廣東正在開展一項可與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相媲美的另一項大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明晰産權,還權、還山、還利於民。從2007年開始試點,到2011年底,廣東已經基本完成林改任務。
林改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産力,大大激發了廣大林農耕山致富、興林富民的熱情。數據顯示:2011年全省農民涉林收入為1792.3元,較2009年增加856.1元,增幅為91.4%;韶關等8個林業大市農民人均涉林收入由2009年的1191.1元提高到2011年的2676.1元,增長124.7%。
實施林改的5年間,是廣東省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時期。林改讓“資源”轉化為“資産”,讓“資産”轉化為“資本”,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林地生産力,使全省林業産業呈現出勃勃生機,2011年全省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3328億元,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三大工程構建廣東綠色屏障
幸福廣東必定是生態優美的廣東,而這個優美生態必須首先是安全的。
2011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強調,要“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築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綠化帶和北部連綿山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系,真正走向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貫徹總書記指示,廣東省很快出臺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規劃,計劃全省啟動建設23條、1萬公里、805萬畝生態景觀林帶,建成連接城鄉森林系統的綠色廊道,構建高標準、高質量森林生態景觀體系。生態景觀林帶直接投資56億元,目前,全省生態景觀林帶已開工2520公里,建成2387公里。
特別是今年以來,廣東省明確以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三大重點生態工程為核心,引領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提升生態建設質量。
其中,森林碳匯工程著眼于創建全國生態建設強省,消滅現有的500萬畝宜林荒山,改造1000萬畝疏殘林、純松林和佈局不合理的桉樹林,實現以鄉土闊葉樹種為主體的混交林全省覆蓋,增加森林碳匯,提升森林生態功能。森林碳匯工程總投資66.5億元,今年已備耕297萬畝,完成建設261萬畝。
森林進城圍城工程著眼于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加快推進珠三角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生態建設水平。森林進城圍城工程總投資179億元,目前已在珠三角9市全面鋪開。廣東省林業三大重點生態工程各有側重、相得益彰,共同繪就了新一輪綠化廣東的宏偉藍圖。
此外,全省先後啟動實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及紅樹林、綠色通道及城市林業、粵北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生態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建成,初步構築起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綠化帶和北部連綿山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5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作業面積1000多萬畝。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公益林體系,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達到5815萬畝。建立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類型270個,總面積1850萬畝;建立森林公園總數458處,總面積1600萬畝。大力營造碳匯林,開展“萬村綠”大行動,凸顯了森林間接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