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氣候融資與低碳發展》發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21日 19時06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11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聯合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在北京舉辦社科論壇暨氣候變化綠皮書發佈會,正式發佈2012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2)——氣候融資與低碳發展》。

2012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佈會現場。莊白羽攝影

    發佈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介紹了2012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出版的相關情況。擔任該書主編的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氣候司司長、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出席發佈會並致辭,與會專家分析了2011年底德班會議以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進展,關注啟動德班平臺談判對國際國內氣候政策選擇的可能影響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融資政策、行動及面臨的挑戰。

    解振華表示,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著各國的發展權益和排放空間。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強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繼續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的貢獻。

    鄭國光説,中國政府已經在財政收、投入,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個方面,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了金融支持,推動了節能減排和低碳産業的發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還體現在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及其融資方面,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保障實施中,專門提出要完善防災減災資金投入的機制,突發事件資金投入的渠道,研究建立財政支持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風險分擔的機制,探索通過金融、保險等多元化機制,實現自然災害的經濟補償與損失轉移分擔。中國氣象局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科學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監測、預測、評估、決策諮詢、科普宣傳和國內外合作交流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內牽頭單位,中國氣象局也正在組織國內有關部門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進行政府評審工作。

    綠皮書指出,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充裕的資金是低碳轉型的保障。實現中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需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機制。其中,公共融資機制是低碳轉型的重要保障。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承擔國際責任的需要,更是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需求。促進低碳轉型,實現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增長,關乎未來的國家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實現低碳轉型是未來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給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資源與環境壓力。巨大的資源能源消耗,必將帶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要求。實現低碳轉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未來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皮書認為,公共融資是促進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低碳轉型具有正外部性。例如,低碳技術創新投資額巨大,回報不確定性強,投資風險高,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其社會收益大於其私人收益,這些特點決定了私人部門可能無意願、無能力完全承擔該領域的投資。低碳技術創新領域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參與和介入,需要政府直接投入資金。可見,公共融資機制是政府促進低碳轉型的重要保障。

    繼2009年推出第一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2009)——通向哥本哈根》,2010年出版《應對氣候變化(2010)——坎昆的挑戰欲中國的行動》及2011年的《應對氣候變化(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後,今年聚焦低碳融資,編撰了《應對氣候變化(2012)——氣候融資與低碳發展》。(記者 王敬濤 莊白羽報道)

 
 
 相關鏈結
· 新聞辦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等情況
· 中國發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
· 中國採取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
· 中國將出席11月26日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 回放新聞辦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