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作積極貢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26日 11時05分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李幹傑副部長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第三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同事,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之際,第三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即行召開,恰當其時,很有意義。我謹代表環境保護部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借此機會,我主要就立足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向大家介紹一些情況,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報告回顧成就、總結經驗、制定藍圖、引領未來,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一大突出亮點,就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和部署。

    黨的十八大報告獨辟專章集中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定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在於其“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些論述和部署,既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生態文明的內涵看,主要包括先進的生態倫理、完善的生態制度、發達的生態經濟、適度的生態人居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前提,強調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保護自然,給生態環境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生態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要結合製度創新,把環境公平與正義貫穿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的各個方面。發達的生態經濟和適度的生態人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根本途徑,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應當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有較大比重;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應該適度,而不是過度,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而不是人淩駕、欺壓自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立足點,生態是生存之基,環境是發展之本,只有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樹立以“和諧”為宗旨的生態倫理觀念,建立以“協同”為基礎的生態制度框架,推進以“循環”為特徵的生態經濟發展,營造以“適度”為準則的生態生活氛圍,構築以“優先”為前提的生態環境安全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本質上要求“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多層次多領域,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根本變革,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還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全新理念。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與理念,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緊迫性。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提出,是立足於“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增長付出了過於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資源環境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目前,我國能源年消耗量佔全球的19.5%,煤炭消費量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石油消費量一半以上靠進口。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的能耗是西方發達國家的4-5倍甚至更高,鐵礦石、粗鋼、氧化鋁、水泥等的消耗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粗放的發展方式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必然是難以為繼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果,很可能是大多數人還沒有享受到工業化的成果,而工業化的代價卻已經把人們推向了絕境。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尖銳的矛盾,根本途徑就是建設生態文明,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系統論述和戰略部署,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我們黨深刻把握可持續發展時代潮流和當今世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是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回應,標誌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更進一步明確了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明確了加強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

    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出發點,是應對日趨嚴峻的資源生態環境形勢;建設生態文明的落腳點,是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併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建設生態文明的著力點,更是處處貫穿了環保工作,涵蓋了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環境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探索環保新道路就是通往生態文明的一個路標。我們必須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引領者,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積極探索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形成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力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實踐取得積極進展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大力推進各項環保重點工作,取得喜人成績。超額完成污染減排任務,重污染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呈現逐年下降態勢,部分環境質量指標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有力淘汰了落後産能,以源頭控制推動了産業優化升級;集中力量解決了一大批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大力實施“以獎促治”政策,紮實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促進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力度空前的環境保護,在理論上豐富和充實了生態文明的內涵,在實踐中積累和擴大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為進一步發揮好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作用,我們還系統謀劃、積極探索在一個區域整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和模式,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工作初見成效。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多年的實踐中,通過一個文件、三個階段、六個層級、五大領域,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推進格局。一個文件指的是環境保護部于2008年制定發佈的《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三個階段指的是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工作要求,形成的生態示範區、生態省(市、縣)、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三個既相互聯絡,又循序漸進,標準逐級提高的階段。六個層級指的是在實際工作中,生態建設示範區分為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和生態工業園區六個層級來推進,並建立了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之間4個80%的體系要求。五大領域指的是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生態産業、生態人居(包括生活、消費)以及生態環境,各類創建都包含這五個方面指標。第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基礎得到夯實。制定發佈了一系列指導和規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工作的政策、制度、辦法。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挂靠環境保護部歸口管理,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參謀助手和智囊作用。2011年在貴陽舉辦了第一屆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經驗交流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各地交流了經驗,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成果。連續舉辦七屆生態省論壇,並召開了首次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成為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機制。第三,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融入各地的發展戰略,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公民的生態文化也得到培育、節能環保意識得到提升,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第四,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規模不斷擴大。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海南、吉林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市、區)的建設,並有38個縣(市、區)建成了生態縣(市、區),1559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在生態市、縣創建的基礎上,2008、2009和2011年,環保部批准了四批共53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其中包括:一是已創成生態市、縣的地區,直接轉為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二是在一些重點流域如太湖、遼河干流,開展流域性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探索與流域治理目標相適應的“兩型”社會建設模式;三是在一些跨行政轄區的區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鼓勵他們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模式和跨行政區域的聯動機制。通過生態省、市、縣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的開展,涌現了一批可持續發展的典型,創造了一批不同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典範;探索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各地在構建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方面,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創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機制,逐步建立並完善了“黨委政府直接領導、人大政協大力推動、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結黨的十七大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有五條經驗貫穿始終:在生態文明的內涵把握上,注重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在生態文明的實現途徑上,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在生態文明的目標指向上,堅持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體系上,堅持繼承發揚與創新改革體制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方式上,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

    三、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現有成果僅僅是初步的,經驗還很不成熟。未來一段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實踐。立足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以下方面開拓創新、有所作為:

    第一,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倡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産業結構調整、以行業為主體推動生産方式轉變、以公眾為主體推動生活方式轉變。在媒體開設專欄,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發揮環保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之間聯絡的橋梁作用,促進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業、企業、學校、社區、家庭。

    傳統文化是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及相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非常必要和重要。環境保護部將全力支持。

    第二,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和制度

    抓緊制定實施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環境保護部正在抓緊制訂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書面徵求地方意見。必須切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制度,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積極創新環境經濟政策,推進現有稅制的綠色化,研究開徵環境稅。完善環保收費制度,提高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收費標準。改革環境價格政策,鼓勵環境友好的技術開發利用。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區域的協調發展。建立基於主體功能區和主要生態功能區的發展和生態環境政策、差別化的産業準入標準、生態補償機制、多元化的環保投入機制、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第三,進一步強化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不斷深化污染減排,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努力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實施嚴格的生態環境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控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産能。促進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引導和推進傳統産業技術升級。確保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細顆粒物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關係民生的環境問題。深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紮實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全力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産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害。這些重點工作將從不同角度和側面為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發揮有力作用。

    第四,以環境保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依據國務院發佈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大類。其中,自然保護區是禁止開發區域的主體,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限制開發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自然保護區方面,已有多年工作基礎。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經建立2640處自然保護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14.93%。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63處。但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下一步,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尊重自然、保護第一;堅持法治、公開透明;創新機制,有效監管;分類處理、加快完善”的基本思路,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區監控體系,掌握基本狀況;積極支持創建,嚴格對待調整;督辦停補限批,提升監管效能;區分輕重緩急,解決遺留問題;鼓勵公眾參與,增強保護動力,促使各類擠佔和影響自然保護區的經濟開發建設活動得到有效防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有效保護。

    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方面,環境保護部會同中科院于“十一五”期間編制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各地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下一步,將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嚴格準入、限制開發;落實責任、獎懲並重;示範先行、分步推進”的基本思路,加快劃定生態紅線;加強生態評估;嚴格生態準入;強化生態監管;施行生態補償,促使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惡化趨勢儘早得到遏制,主要生態功能區儘早得到恢復和改善,從而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

    第五,創新機制,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力度

    按照“遵從規律、系統謀劃;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夯實基礎、多措並舉;生態引領、全面發展”的基本思路,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格局,切實加大推動落實力度,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兩型”社會取得實質成效,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實現和諧共生。具體工作上,一是要繼續擴大生態省、市、縣建設的規模,鼓勵更多的地區開展生態省、市、縣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總結生態省、市、縣建設經驗、模式,評估建設成效,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二是要繼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推動各試點地區充分考慮本地資源、環境、區位特點、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兩型社會建設的途徑。三是要開展跨行政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探索多地區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在試點基礎上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黨的十八大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方針,將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偉大實踐。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就一定能夠走上生態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康莊大道,就一定能夠早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麗中國。

    謝謝大家!  

 
 
 相關鏈結
· 李幹傑強調:摸清底劃紅線 嚴格保護自然生態
·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幹傑會見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
· 李幹傑會見西班牙核安全理事會主席卡曼·騰女士
· 李幹傑在京會見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亞洲區總裁一行
· 李幹傑會見芬蘭環境部常任秘書長漢娜爾·波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