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江蘇省委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30日 14時55分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

中共江蘇省委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奮力開創江蘇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2012年11月24日中國共産黨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組織動員江蘇全省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不斷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江蘇實踐的新境界

    1.把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胡錦濤同志的報告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引全黨全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成果。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産生的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反映了全黨意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全省各級黨組織要堅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確保中央政令暢通。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的熱潮,精心組織、創新方式、力求實效,確保學習教育活動覆蓋全體黨員和幹部群眾,把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不斷引向深入。

    2.全面準確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實質。全省上下要緊密聯絡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和江蘇“兩個率先”生動實踐,深入學習胡錦濤同志的報告和黨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和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提出的要求,在領會精神、把握實質上下功夫。要深刻領會十八大的鮮明主題,為實現十八大確立的目標任務而奮鬥;深刻領會十六大以來我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倍加珍惜全面小康建設的寶貴經驗;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把中央精神和江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工作;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大部署,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深刻領會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大任務,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

    3.堅定不移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目標邁進。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趨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五個方面的新要求。要把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作為江蘇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任務,把實施“八項工程”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主抓手,根據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與時俱進豐富“兩個率先”的目標內涵,確立更高工作追求,進一步增強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新動力,構建統籌協調、互動融合的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增創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改革開放新優勢,形成民生改善、安定和諧的社會建設新局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新體系,在確保2015年全省以縣為單位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2018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到2020年,新型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現代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更加完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著力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法治江蘇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顯著提高,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著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三創三先”新時期江蘇精神充分弘揚,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文化産業成為江蘇支柱性産業,文化強省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幸福感普遍增強。

    ——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二、打好深化改革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加快向經濟強省邁進

    4.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堅力度,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切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提升水平。加快推進科技體制綜合改革,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創新和服務能力。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抓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改革試點,構建和完善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建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強化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進一步抓好國家級和省級各項改革試點。

    5.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堅持走以應用開發為主的自主創新道路,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轉入創新驅動的軌道,2015年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的首要任務,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研發應用中的主體作用,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幹的創新企業集群。大力推進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全省各類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形成佈局優化、特色鮮明、開放競爭的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源”作用,著力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和創新載體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6.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深入實施轉型升級工程,更大力度調整需求結構和産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帶動,不斷增強發展後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完善促進消費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把推動産業優化升級作為實施轉型升級工程的主攻方向,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新興産業與提升傳統産業兩手並重,在更高層面上促進三次産業協調發展,加快構建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産業體系。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突出核心技術和市場開拓,加快發展壯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突出提高比重和提升水平,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突出技術改造和品牌培育,全面提升主導産業和傳統産業發展水平,鞏固壯大我省實體經濟優勢。推動産業集聚、企業集群和資源集約利用,加快建設特色産業基地,做強做大企業集團。加快推進以綜合運輸大通道樞紐和江北鐵路網為重點的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水利、能源和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交通運輸和現代水利體系,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7.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共同繁榮。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佈局,提升大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積極推進戶籍制度、徵地制度、農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城鄉規劃、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步伐,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優美宜居的現代城鄉形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提升農業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持續推進農村實事工程,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8.更大力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拓寬持續發展新空間。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緊密結合,深入實施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推動蘇南基本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儘快進入國家層面戰略定位,支持各地在國家戰略框架下抓住用好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競相發展、互動發展新格局。支持蘇南率先開展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實踐,為全省現代化建設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支持蘇中深化江海聯動開發和推進跨江互動發展,積極推進寧鎮揚一體化發展,加快融入蘇南板塊。支持蘇北加快振興,增強“一市一策”實效性,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到2015年接近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支持沿海地區加快開發開放,在港口建設、産業發展、城鎮建設、灘塗開發和發展海洋經濟上取得更大突破,儘快成為我國東部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9.堅定不移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主動順應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轉變,加快形成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的對外開放新局面。堅持調整出口結構和優化進口結構並重,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支持外貿增長的相關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鼓勵擴大進口先進技術、關鍵裝備、重要能源資源。積極抓住世界範圍內産業重組加快的重大機遇,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鼓勵傳統優勢産業有序向外轉移生産能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收購境外知名品牌、營銷網絡和研發機構。推進開發園區“二次”創業,加強資源整合,按照專業化、特色化方向,進一步增強集聚、服務和創新功能。加強産業損害預警和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10.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完善人大代表聯絡群眾制度,加強代表議案和建議辦理。擴大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比例。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自身建設,提高依法履職能力。

    11.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把政治協商列入黨委政府決策程序,進一步健全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廣泛協商,廣集民智。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大力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更好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12.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把發展基層民主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基層群眾自治範圍和內容,進一步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積極推進基層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廠務公開,推廣黨群議事會、民主懇談會、民主評議會等民主制度,落實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進一步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

    13.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快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著力構建法治建設先導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完善與“兩個率先”相適應、具有鮮明江蘇特色的地方法規體系。推進依法行政,規範政府行為,強化行政責任追究。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推進司法公開,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實施法治惠民實事工程,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動形成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各方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

    14.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加快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努力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繼續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政務公開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15.發展壯大愛國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積極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加大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力度,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鼓勵和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認真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深化蘇港、蘇澳、蘇臺交流合作,加強與海外僑胞、歸僑僑眷聯絡,推動他們為江蘇發展、為祖國統一積極獻計出力。

    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6.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工程,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大力弘揚“三創三先”新時期江蘇精神,進一步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強和改進思想輿論工作,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道德模範常態化,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

    17.不斷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遍實行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鼓勵高校、企事業單位文化資源向社會開放,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延伸。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健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18.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切實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加快文化産業基地和區域性文化産業集群建設,扶持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文化龍頭企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和上市融資,提高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加強文化産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建設,創新文化商業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

    19.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充分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公益性文化單位提供文化産品和服務的能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大力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推動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創作生産出更多精品力作,培育形成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團隊。創新文化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造就更多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善於經營的文化企業家、精通文化的管理工作者。促進文化和科技、旅遊、金融深度融合,發展新興文化業態。

    五、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20.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為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務,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幫扶等增收渠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突出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增收,完善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促進企業健全工資分配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鄉低保標準。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紮實做好新一輪扶貧開發,確保到2015年人均年純收入4000元以下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

    21.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圍繞構建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養老服務“六大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既盡力而為,加快推進,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高質量為核心、促進公平為重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加快建成教育強省、實現教育現代化。把促進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頭等大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加快社會保障擴面,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統籌層次,推進城鄉制度接軌,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全民醫保特別是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健全基本藥物制度,創新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健全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加快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産業,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重視發展青少年體育,做好人口工作,推進慈善、殘疾人等事業發展。

    22.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堅持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基層在先,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為載體,把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共同治理、依法治理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著力健全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推行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推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常態化,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加快推進縣、鄉、村三級社會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監測體系,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23.建設群眾更加滿意的平安江蘇。以構建和諧穩定示範區為目標,深化平安江蘇建設,確保公眾安全感持續全國領先。健全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定期開展突出信訪問題、有風險預警項目、安全事故隱患、基層基礎工作薄弱環節等排查化解工作。按照防得住、控得嚴、打得狠的要求,強化現代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依法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分裂、滲透、顛覆、竊密等活動。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加強安全生産,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六、更大力度建設生態文明,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4.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努力建設美好江蘇。以提高資源産出率為目標,積極推進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推動各類園區加快構建綠色産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面開展生態工業園建設。積極推行清潔生産,建成一批清潔生産先進企業,在太湖流域率先建成清潔生産示範基地。積極引導、有序發展低碳經濟,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企業和低碳社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産方式。積極扶持環保産業發展,努力把節能環保産業培育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産業。

    25.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把節能減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著力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抓好高耗能行業和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單位節能工作,統籌推進建築、交通、商業、民用領域節能。實施嚴於國家要求的環境準入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落後産能淘汰計劃,建立完善重污染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減排工程,健全總量監測預警、統計、考核三大體系,持續降低污染排放。圍繞節能、廢水處理、煙氣控制治理、固廢資源化、環保新材料、環境監測儀器等六大領域,加快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促進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新材料的廣泛應用。

    26.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飲用水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推進碧水藍天宜居行動,明顯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深入推進長江、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沿線和重點河湖水污染防治,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大氣污染控制和治理,大幅度減少灰霾天氣。繼續調查土壤污染狀態,開展污染場地再次開發利用的環境評估和無害化修復試點。強化重金屬、固體廢物和輻射污染防治。紮實推進“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大力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穩步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深入實施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綠色江蘇林業行動等重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加強河湖水域和沿海灘塗濕地保護,加大國家生態市、縣(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的創建力度,提高生態建設水平。

    27.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完善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探索破解土地資源硬約束的思路和辦法。加強規劃環評工作,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權、水權交易試點,在太湖、長江、淮河等重點流域推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加大環保投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財稅政策激勵機制。積極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方式,推動形成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風尚。

    七、深入推進黨建工作創新,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28.加強理論武裝,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思想理論建設為根本、黨性教育為核心、道德建設為基礎,推動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始終堅守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推動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章,自覺遵守黨章,把黨章各項規定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各項事業中,加強黨性鍛鍊,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各級領導幹部要嚴格要求,率先垂范,自覺做堅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認真學習實踐的表率、堅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弘揚優良作風的表率。

    29.堅持群眾路線,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加強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和實踐,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健全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和黨員幹部聯絡服務群眾長效機制,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制度,了解群眾訴求,關心和解決群眾疾苦,實現科學發展向上攀登、聯絡群眾向下紮根。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絡群眾橋梁紐帶作用,支持他們切實履行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職能。注重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做好網上聯絡服務群眾工作。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在思想作風上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銳意進取,在工作作風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心繫群眾、真抓實幹,以優良黨風聚黨心民心、帶政風民風。

    30.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各級黨組織創造活力。堅持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營造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係、民主討論的政治氛圍、民主監督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落實和完善黨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深化縣(市、區)黨代會常任制試點,試行鄉鎮黨代會年會制,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推行和規範差額提名、差額選舉。完善常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嚴格黨內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黨內生活原則性和透明度。完善黨員定期評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等制度,推行黨員旁聽基層黨委會議、黨代表列席同級黨委有關會議等做法,擴大黨內基層民主。

    31.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三寬四有”幹部隊伍。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全面準確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幹隊伍,使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有信唸有本領有擔當有正氣成為新時期江蘇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鮮明特質。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競爭性選拔幹部方式,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健全幹部管理體制,突出黨政正職、關鍵崗位幹部培養選拔,不斷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繼續大規模培訓幹部,完善人才到基層鍛鍊、幹部從一線選拔的幹部培養選拔鏈,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加強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重視培養女幹部和黨外幹部,全面做好老幹部工作。

    32.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構築江蘇長遠發展的人才優勢。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佈局,以推進人才國際化為引領,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加強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優勢,打造有利於人才成長、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良好環境,2015年進入人才強省行列。深入實施“十大人才工程”,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重視實用人才培養,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建設,引導人才向科研生産一線流動,真正使人才優勢成為江蘇科學發展的第一優勢。

    3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夯實黨的執政根基。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領域黨建工作,深化村級“四有一責”和社區“三強一化”建設,積極探索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等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推動基層黨組織把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健全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努力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為重點,加強和改進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提高發展黨員質量,改進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和服務。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進一步發揮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34.嚴明黨的紀律,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嚴肅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證中央政令暢通。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落實省委關於懲防體系建設5個文件,努力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創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強化對權力運行全過程監督,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決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覺按照黨的組織原則和黨內政治生活準則辦事,帶頭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切實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不謀私利,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權,始終保持共産黨人的清廉本色。

    省委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凝心聚力,不懈拼搏,奮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建設江蘇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江蘇廣電啟動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環省行新聞行動
· 江蘇省:多種舉措確保十八大代表醞釀推薦全覆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