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塞內加爾的阿爾法是世界氣象組織獎學金的獲得者,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習了五年的氣象專業知識後,他來到中國氣象局參加為期四個月的預報員上崗資質培訓班。對他來説,能來到中國學習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作為塞內加爾派到中國學習氣象的第二名學生,他更像是被國家派來“打前鋒”的。除了參加預報員上崗資質培訓班,好學的阿爾發還時常出現在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學院(以下簡稱“培訓學院”)舉辦的其他國際培訓班上。面對著許多培訓課程,阿爾發感覺有些分身乏術,他想得到更多的操作經驗,以便回國後能快速地投入到業務工作中去。
雖然像阿爾法這樣通過世界氣象組織獎學金在中國進行長期系統學習的人不多,但近年來,培訓學院為越來越多的國際氣象同行提供了在中國接受短期有針對性學習的機會。亞洲、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氣象業務人員都可以報名參加培訓。從今年6月開始,第二期衛星資料交互處理應用國際培訓班、臨近預報國際培訓班、區域氣候預測與乾旱監測預警國際培訓班以及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和環境領域的應用研修班等國際培訓班相繼開班。
扶持共享 有聲有色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WMO)區域培訓中心,培訓學院今年的國際培訓工作受到了WMO的高度關注和支持。WMO今年共資助了近20名國際學員的來華旅費。其中區域氣候預測與乾旱監測預警國際培訓班7名。這是迄今為止WMO給予培訓學院所組織的國際培訓最大規模的資助。此外,WMO還特別邀請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家為臨近預報國際培訓班作講座。
印度尼西亞提出的以氣象衛星在減災與環境事務中應用為主題的培訓要求,促成了首期專門針對印度尼西亞學員的衛星氣象國際培訓班的開班。據培訓學院副院長肖子牛介紹,這也是國際培訓的一個趨勢,可能會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學員的特殊需求,為他們單獨開班。
不論是面向多國學員的培訓,還是為印度尼西亞“量體裁衣”設計的針對性強的培訓,在學員中都收到了良好的反響。來自波蘭國家科研所衛星遙感中心的雅各布説:“中國組織這樣的培訓,邀請不同國家氣象部門的同行一起參加,與發展中國家分享知識和經驗,並且相互扶持,獲得進步,在我看來,都是很好的。”《世界氣象組織/氣象衛星協調工作組(WMO/CGMS)虛擬實驗室半年通訊》和《二區試點項目通訊》等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也對今年培訓學院的衛星國際培訓有著很高的評價。
拓展國際交流領域
作為國內唯一的綜合性、專業化氣象高等教育培訓機構,培訓學院是國家級高層次氣象骨幹人才培訓基地、WMO區域培訓中心、WMO/CGMS虛擬實驗室優秀中心。截至目前,幹部培訓學院已成功舉辦國際培訓班20余期,其中承辦科技部國際培訓班4期,商務部國際培訓班4期,中國氣象局自願合作計劃(VCP)14期。同時,赴越南和澳門舉辦培訓班7次。北京分部培訓的國際學員超過500人次,分別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歐洲的100多個國家。而培訓的內容也涉及氣候與氣候變化、農業氣象、航空氣象、衛星氣象、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人工影響天氣、氣候預測以及海岸帶災害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早期預警等方面。
除了積極承擔與開展國際培訓外,培訓學院還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加大與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的交流合作力度,廣泛開展與各國氣象教育機構的多邊、雙邊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培訓中心成功舉辦了氣象計算機輔導學習和遠程學習第七次大會、WMO/CGMS虛擬實驗室管理組第五次會議等氣象培訓國際會議,與澳大利亞氣象局培訓中心、俄羅斯聯邦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等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與英國氣象局、法國氣象局、荷蘭國際地理信息科學和對地觀測學院簽署了教育培訓合作計劃。與此同時,與以色列的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已經合作了6年,聯合舉辦了9期培訓。
開展更吸引人的培訓
對於培訓學院國際培訓工作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肖子牛坦言並反復強調:“這離不開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正是由於我國氣象事業近年來的迅速發展,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開始借鑒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經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培訓學院的國際培訓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學員。
當然,國際培訓工作這幾年被關注度的逐步提高,也離不開培訓學院各方面的努力。正如國際培訓班負責老師所説,每辦一個國際培訓班,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要考慮到每位學員的宗教信仰、飲食習慣、語言等,每位學員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都要事無巨細地關心到。
回憶起國際培訓班創辦之初,培訓學院的老師經常會遇到擬訂一期培訓班後,不確定會有多少學員能來參加的情況,這導致他們每次辦班時都很擔心。但今年報名參加並成行的國際學員人數卻超乎想像。“國際培訓辦得好與不好的標準是工作能否吸引人”,如何做好國際培訓工作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使培訓內容符合國際學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