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正永在談到陜西的旅遊時曾説:“陜西具有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的重要條件,資源特別好,所以在全國旅遊經濟發展的位置,儘管是16位,但是與陜西省的旅遊資源不相稱。人家沒有資源的,利用了便利的條件,利用了高質量的服務,利用了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就能推動旅遊發展,成為旅遊大省,我們這樣好的資源,和雲南這樣的旅遊資源相對不多但旅遊業發展好的省份相比,覺得很慚愧。”
事實上,不止是雲南,近年來貴州、山西、湖北等傳統意義上並不是旅遊大省的省份,都在強力向旅遊經濟發展,旅遊人數和年收入也直逼甚至超過陜西。陜西旅遊業亟待提檔升級。
旅遊破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古語雲,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相反,一著走活,則勢如破竹。
從陜西省經濟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節能減排,加大第三産業的比重。但隨著工業經濟的增長,這幾年陜西省的第三産業一直在下降,從幾年前佔經濟産業的40%,下降到了36%。為了大力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陜西省定下了到“十二五”末第三産業要佔到經濟總量42%的目標任務。要實現這個目標,重中之重就是大力發展旅遊業。
事實上,從每天央視的旅遊廣告就能看出來,全國許多地方已經認識到旅遊業具有關聯程度高、帶動系數大、資源消耗低、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點,是當今世界的朝陽産業。
曾有項統計説,當一個地方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老百姓就有了旅遊消費的需求,而陜西省2009年人均GDP就突破了3000美元,可以説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有了旅遊的條件和需求。抓住世界和國內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機遇,推動旅遊業大發展,既是是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節能減排,調整産業結構,帶動第三産業持續上升的有效路徑。
陜西省擁有世界級歷史文化資源和魅力獨特的自然資源,具有做大做強旅遊業的天然基礎。但從整體看,旅遊産業規模較小,旅遊總收入僅居全國第16位、西部第4位;發展層次不高,來陜遊客停留時間和人均消費偏低,尤其是購物消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旅遊業投資強度和旅遊收入增長大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種狀況與旅遊資源大省的地位不適應,與全省經濟總量和人均經濟總量在全國位次不斷前移也不適應。
圍繞建設“三強一富一美”新陜西的總目標,調動各方面發展旅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突出重點,提檔升級,儘快把旅遊業培育成建設西部強省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吸納社會就業的富民産業、調整經濟結構的帶頭産業、引領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的先導産業,已經成為陜西省經濟合理佈局,向好發展的必然選擇。
突出重點:推進旅遊要素轉型升級
有人説,20年前,在外人的印象中陜西的旅遊品牌就是兵馬俑和華山,20年後,提起陜西的旅遊品牌似乎還是兵馬俑和華山。20年前,沒有人會把雲南和旅遊大省聯絡起來,20年後雲南旅遊卻遍地開花,已成為本省僅次於煙草業的支柱産業。別人都在無中生有,我們能不能把現有的做大、做強、做精?
陜西不缺旅遊項目,問題是怎麼把這些精品項目包裝提升,然後再推到全球。
《意見》中就此提出:必須以全球眼光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內涵,高水平開發建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華山風景名勝區、華清池、黃帝陵、西安城墻等世界精品旅遊景區,進一步完善提升漢陽陵、法門寺、曲江、大明宮遺址等景區的國際旅遊服務功能,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世界級森林、濕地、大漠、古邊塞等旅遊主題公園項目,全面塑造“山水人文·大美陜西”的國際旅遊形象。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高質量開發建設樓觀臺、太白山、南宮山、壺口瀑布、金絲峽、黎坪、榆林古城、韓城古城和延安紅色旅遊等全國知名旅遊景區,創造特色旅遊品牌。推進旅遊富民工程,集中力量建設30個重點旅遊古鎮,打造區域性熱點旅遊景區,力爭培育出2-3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旅遊名鎮。各市要抓緊策劃儲備一批投資額50億元以上的旅遊大項目,確保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這是一條覆蓋陜西從北到南的旅遊線路,從古跡遊、紅色遊、山水遊、大漠遊無所不包。
線路有了,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就得提上日程。從建設旅遊道路、景區停車場、旅遊信息化、旅遊安全和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到完善旅遊標識系統,形成規範明晰的交通指引;強化管理規範、清潔衛生、方便遊客的旅遊廁所設施建設,同時,特別把增辟和加密國際航線航班作為推動國際旅遊大發展的突破口。
沒有國際航線,不僅對於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是個巨大掣肘,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國外客源到西安旅遊的便捷程度。為此,儘快開通西安─南京─悉尼、西安─北京─布魯塞爾、西安─北京─西雅圖等國際航線,積極創造條件開闢西安直達歐美旅遊大國的國際航線,進一步促進協調國航、海航、東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將一線旅遊大城市的國際航線向西安延伸,不斷加密西安至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際航線的班次就成為在政府主導下強力推動的一項任務。
《意見》中要求,對陜西旅遊要採用整體宣傳促銷方式,整合省市宣傳資金,精心創作集中展現各精品旅遊景區風貌的廣告片,選擇國內外知名媒體進行持續性宣傳。印製和投放10個語種、覆蓋25個主要客源國和地區的旅遊宣傳品,邀請主要客源地國家和地區知名媒體來陜進行旅遊考察、採訪和報道等。
通過以上措施,爭取用10年多的努力,到2015年,陜西省國內旅遊人數達到3.5億人次,年均增長20%;入境遊客400萬人次,年均增長13.5%;旅遊業總收入力爭進入全國前10位,相當於全省GDP15%;就業人數達到60萬人,帶動相關産業就業突破300萬人;旅遊強縣(市)達到30個。到2020年,建成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旅遊業規模、質量、效益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旅遊業成為支撐全省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率先建成旅遊強省。
考核考評: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一項好的制度和措施,如果沒有好的約束考評機制,將只能是空對空。為了保證各項制度都能夠得到落實,省上也出臺了許多保障措施。
各級政府要把推動旅遊業大發展擺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主要領導負總責的旅遊發展領導協調機構和辦事機構,形成務實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省旅遊産業發展領導小組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議,研究決策和協調解決全省旅遊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與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搞好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努力形成旅遊業大發展的整體合力。將省旅遊局改設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作為省政府的組成部門,履行統籌協調全省旅遊業發展職能。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地區壁壘,簡化審批手續,鼓勵社會資本踴躍參與各類旅遊項目建設,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旅遊産業。創新旅遊景區管理體制,有條件的景區可設立具有政府職能的景區管理委員會。創新旅遊、文物、宗教合作互動機制,在各級政府統籌協調下,建立既能發揮各自優勢,又能融合發展的工作機構,推動旅遊景區加快發展,旅遊活動品牌做大做強。加強與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旅行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爭取在核心旅遊城市和龍頭景區上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的冠名和推介。深化區域旅遊合作,與周邊省份和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旅遊熱點地區建立旅遊聯動機制,實現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互利共贏。
高標準編制全省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精品景區、古村古鎮等專項旅遊規劃,形成旅遊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配套的規劃體系。注重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規划水平,以科學規劃引領旅遊發展。城市規劃、商業規劃、文化規劃、交通規劃等相關規劃要與旅遊規劃相銜接,實現融合發展和産業功能釋放。旅遊景區規劃和市縣旅遊規劃須經省旅遊規劃主管部門審核後實施。
完善旅遊統計體系,推進科學統計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確保旅遊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全面性和及時性。建立旅遊産業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將旅遊人數、旅遊收入、政府引導性投資、旅遊增加值等主要指標納入縣以上人民政府目標考核。以量化指標為主,定性分析為輔,既考核發展成效,也考核基礎工作。省政府每半年對各市旅遊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年終統一考核評比。旅遊産業發展成效顯著的市給予表彰獎勵,考核不達標的市取消省目標考核優秀表彰資格,也就是通常所説的“一票否決”。考核由省旅遊産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
經過提檔升級之後的陜西旅遊,期待帶給世界兵馬俑之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