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有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論述,簡短精煉,凝聚共識。無論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現實需求出發,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放眼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被放置在一個高度壓縮的“時空”內,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在傳統的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未能有效緩解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壓力卻陡然增加,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要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主題,進一步凸顯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科技創新的基石——人才體系這一“第一資源”需進一步加以開發利用與保護。
氣象科學是發展中的科學,氣象業務是典型的科技型、研究型業務。要實現氣象現代化、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必須依靠人才引領。從看雲識天氣到數值預報,從風向標、百葉箱到“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如何離得開科技創新?有關颱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的預警預報,針對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大型服務,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有力支撐。今天,面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要求,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科技創新有著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內涵,其落腳點有兩個:一是科學,另一個是科技。兩者互為表裏、互相制約。沒有科學探索,技術創新很難取得重大突破。而科學研究如果不能進行轉化應用、造福於民,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研究動力。氣象事業關係國計民生、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必須圍繞國家發展需求,以增強服務能力為目標,以解決業務服務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重點,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與技術開發,為國家發展與人民福祉提供服務保障。這種堅持“以用為本”的科技定位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能忽視對於前沿大氣科學問題的探討與研究。只有同時注重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的探索與儲備,才能更有效地搶佔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與基石,是科技創新中最具能動性的戰略要素,也是氣象現代化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沒有引領一個專業、一項科研業務發展的高層次領軍人物,沒有全身心致力於大氣科學前沿探索的專家學者,一切科技創新也只能是個“傳説”。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不僅需要數值預報研究等核心領域的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也需要觀測監測等基礎領域的專門人才,不僅需要精通大氣科學、氣候變化的院士專家,也需要熟悉交通、電力等行業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扁平化的發展,人才流動也日趨頻繁,國家間、部門間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
當前,我們在數值預報、氣象衛星資料應用等領域的人才明顯短缺,與國際相比差距明顯。因此,我們無論怎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怎樣進行人才體系建設,都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這個理念,努力營造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環境,營造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圍。同時要把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科技發展的實踐中培養人才、鍛造人才。
今天,科技創新已成為一種戰略支撐與需求,已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毫無疑問,對於氣象部門來説,提高能力建設,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唯有科技創新、人才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