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無疑是今年我國最熱的話題之一。到底是什麼造成了1月以來多次嚴重的空氣污染呢?對於霧霾我國現在是否可以準確有效地監測預報預警呢?2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霧霾天氣成因分析與預報技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兩院院士周秀驥、李澤椿、任陣海、徐祥德、石廣玉等專家出席了研討會。
記者從研討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氣溶膠(污染物)濃度水平在世界範圍內較高,僅次於南亞城市,高於歐洲、美洲的城市和城郊區域。1月,異於往年的持續性靜穩天氣和高氣溶膠濃度是霧霾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因素,其形成後有利於氣溶膠不斷積聚和凝聚,並形成更多的霧滴,增加了霧霾的持續性。北京霧霾中含有大量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氣溶膠,主要來源為燃煤、燃油和居民的各項活動有關的排放。
針對霧霾天氣,中國氣象局已建立常規霧霾天氣網絡化監測體系,主要包括能見度、相對濕度、霧霾天氣現象等觀測,是氣象部門基本觀測預報服務重要內容之一,近些年來也開展對霧霾有重要影響的大氣氣溶膠的觀測,初步形成了業務化的運行保障體系。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介紹,在國家973項目及氣象行業專項等支持下,氣象部門研發了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能夠通過預報6類7種氣溶膠組分及其對雲霧的影響,進而預報其造成的能見度損失。該系統首次應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已于2012年正式被中央氣象臺採用,進行日常業務預報,2012年秋冬季和2013年1月春季的持續性霧霾天氣過程中,為決策和公眾提供了有效的預報預警服務。
矯梅燕表示,氣象部門要加強在環境氣象監測預警應急防範的服務能力,中國氣象局也正在制定環境氣象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全國氣象部門在環境氣象的能力建設上進行全面部署;要進一步加強環境氣象的監測預報預警水平,提高精細化預報水平;積極加強與環保部門的合作,加強信息資料共享、環境氣象的科學合作研究及預警預報的應急聯動;研究制定針對重大環境氣象污染天氣條件下的應急服務的具體辦法,建立氣象部門與各地政府部門在污染天氣下的應急聯動機制。
矯梅燕還希望科研和業務部門在研討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霧霾成因,切實關注社會及公眾的需求,提高霧霾預報能力,增加有效檢驗評估方式。(吳越 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