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要求糧食生産要推廣松江模式
提高農業勞動生産效率使農民增收 一步步推進上海都市現代農業
26日和27日上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分別前往松江區和嘉定區,調研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結合部管理工作。在與基層幹部群眾交流時,韓正指出,上海貫徹中央1號文件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結合本地實際,形成適合大都市農業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方法。上海糧食生産要大力推廣松江模式,通過提高農業勞動生産效率使農民增收。郊區要抓住機遇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加強城鄉結合部的社會管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適應市郊發展的新情況和新變化。
26日上午,韓正和市領導尹弘來到松江泖港鎮腰涇村村民李春風的 “種養結闔家庭農場”。在鄉野田頭,韓正與35歲的農民李春風親切交談,問他種幾畝地、年收入多少?李春風告訴市領導,一家種植200畝糧食,每年飼養生豬1250頭,年收入有20多萬。韓正還走進養豬場察看,了解養殖運作模式。李春風説,養豬採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由大公司統一供苗、供料、防疫、管理、收購、結算,他們是代養,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能有機肥還田,生豬安全有保證。
在泖港鎮范家村,市領導察看了村民張小弟的泖興農機合作社。張小弟承包200畝地種植糧食,擁有自己的機械化農機具。走進工具棚,韓正問道:“機械設備都是自己買的嗎?”“自己買,政府給予農機購置補貼,補貼比例佔到60%—70%。這些機械不僅自家用,還能服務其他家庭農場,總計800畝。”“這大大增加了你家收入吧?”韓正問,張小弟笑得合不攏嘴。
在泖港鎮政府,韓正與區、鎮的負責同志座談,了解松江家庭農場發展現狀,進一步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松江區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推廣糧食家庭農場模式,到去年底全區糧食家庭農場已發展至1206戶,經營面積13.66萬畝,佔全區糧食面積的80%。韓正説,上海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要一步步向前推進,松江區已探索出一條國際化大都市郊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實踐證明,土地流轉不能為流轉而流轉,應該有利於勞動生産效率的提高,有利於農村改革和發展。上海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推廣糧食家庭農場模式,將土地所有權與種植權分離,能有效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生産經營,有利於保障農民利益,是上海糧食生産經營方式的一次深化改革。推廣家庭農場模式,有效提高了郊區糧食生産的勞動效率,從而提高了農民收入,還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産安全和食品安全、有效保護耕地和農村生態。上海糧食生産要大力推廣松江模式,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生産經營,吸引青年農民回歸農業,實現勞動致富。
27日上午在嘉定區江橋鎮太平村和火線村,韓正和市領導丁薛祥、尹弘察看了新村民家園、村民大舞臺和來滬人員信息中心。在村民活動中心和來滬人員租住的房屋內,韓正與大家親切交談,詢問就業和生活情況。在太平村聯勤工作站內的新村民信息中心,市領導了解實有人口信息登記情況。太平村黨總支書記蘇興華告訴市領導,太平村十分注重基層民主建設,村裏的事讓村民知曉、讓村民作主、讓村民監督、讓新村民參與、讓村民滿意。村裏還建立了新村民黨支部和新村民管委會,實現新村民自我管理服務,促進了區域和諧。
在太平村村委會,韓正和區、鎮負責同志座談交流。他説,城鄉結合部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難點和薄弱環節。面對城鄉發展的新情況和新變化,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優化公共服務政策和財力物力投入,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提升城鄉結合部城市管理、安全管控、公共服務和平安建設水平。要面向未來,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決不能患得患失、喪失調整發展的機遇。要市區聯動,合理控制本市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通過“組合拳”把郊區建設管理好。(記者 繆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