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教育部就第六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評獎答記者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07日 19時17分   來源: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就第六屆高等學校
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獎答記者問

    問: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

    答:1995年,教育部設立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這是教育部為表彰獎勵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績,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嚴謹治學、勇於創新、鑄造精品,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該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迄今已成功評選了六屆,共有3320項優秀成果獲獎。由於組織嚴密、程序公正,歷屆獲獎成果都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高校普遍將其視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李嵐清、陳至立、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曾先後出席頒獎大會並做重要講話,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高校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問:本屆評獎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

    答:2011年9月,中辦、國辦轉發《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提出了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目標、工作方針和主要任務,為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等配套文件。教育部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劉延東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對新時期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次大會具有里程碑意義,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就此正式啟動。各地各高校興起了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熱潮,許多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和發展實際,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新舉措。

    評選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是“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重要內容。本屆評獎是繼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活動,是對近年來高校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閱。本屆評獎成果涵蓋了高校學者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公開發表的著作、論文或提交的研究報告及普及讀物。這三年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據統計,三年中高校學者共出版著作4.7萬餘部,發表論文93萬餘篇,提交各類研究諮詢報告2萬餘篇。可謂精品紛呈,佳作迭出,碩果纍纍。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顯著加強,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共同發展,積極健康、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日益濃厚,團結和諧、充滿活力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日益壯大,有價值、有深度、有影響的優秀成果不斷涌現,呈現出大團結、大繁榮、大發展的生動局面。這次受理申報的成果數量和最終獲獎成果數量均突破了歷屆之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此次評獎工作的基本情況。

    答:本屆評獎工作于2012年上半年啟動,成立了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各學部召集人及國內知名學者組成的獎勵委員會。共受理全國679所普通高校申報成果5818項,經形式資格審核和公示通過,5586項符合申報條件的成果提交會議評審。2012年7月,來自高校、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和政府研究部門的437位評審專家對申報成果進行了認真評閱,確定了擬推薦獲獎成果名單。獎勵委員會對評獎工作情況和擬獲獎名單進行審議,核定了擬推薦獲獎名單。2012年12月,對擬推薦獲獎名單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公示,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及教育部門戶網站、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網同時發佈,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同時致函有關學校,請學校黨委對擬推薦獲獎成果進行政治和學風把關。公示結束後,獎勵委員會對公示期間共收到異議材料逐一進行了認真調查和裁定,最終確定了830項獲獎成果。

    問:此次評獎與前幾屆相比有何新特點?

    答:一是突出了以質量和貢獻為主的評價導向。這次評獎工作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中辦、國辦轉發《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精神,按照《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和獎勵辦法的規定,確立質量第一的評價導向,嚴格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的統一,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明確分類評價標準,學術性研究成果以引領學術發展的實質性貢獻為取向;對策性研究成果以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普及性研究成果以提升國民素質、引領社會發展為標準。

    二是突出了評審工作的組織創新。申報對象範圍從以往只面向本科院校擴大到所有普通高等學校,體現了機會均等。確保評審質量,按照二級學科分組和遴選評審專家。控制每個學科的評審數量,保證專家有較充分的時間評閱申報材料。單獨通訊評審少數民族語言及非英語的外語類成果。採取集中獨立評審和通訊評審、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堅持定性為先、定量為輔的原則,體現了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評審專家主觀評判的隨意性。

    三是突出了評獎過程的透明公正。評獎工作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申報、評審、公示、異議處理等環環相扣,評審過程中嚴格執行同行評審制度、專家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公示制度和申訴制度。通過此次評獎,維護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扎紮實實做學問的風氣,起到加強學術規範、維護學術道德的作用,使甘於寂寞、淡泊名利、潛心鑽研、厚積薄發的科研工作者脫穎而出。

    高校和專家普遍反映,與社會上眾多評獎活動相比,教育部的評獎工作準備充分、組織嚴謹、方法科學、結果公正,排除了非學術因素干擾,營造了良好的學術生態,具有榜樣和標桿意義。

    問:請談談對此次獲獎成果質量和水平的評價。

    答:此次評獎,共有獲獎成果830項,其中一等獎45項,二等獎250項,三等獎518項,普及獎17項。從獲獎成果本身看,著作536項,論文229項,研究報告48項,普及讀物17項。這些獲獎成果研究質量總體較高,真實地反映了近年來(2008—2010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和水平。具體體現在:

    基礎理論研究在創新思想理論、傳承先進文明、推動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次獲獎作品中涌現了一大批學養厚重、質量上乘的精品力作,如厲以寧先生的《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對資本主義制度從剛性機制向彈性機制的轉換進行了科學解釋,為研究和探索資本主義制度演變規律奠定了基礎。陶德麟先生的《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問題和檢驗成功與否的標準問題做出了系統闡述。秦宣教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展現了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邢福義先生的《語法問題獻疑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推動了漢語語法研究。張福貴教授的《“活著”的魯迅:魯迅文化選擇的當代意義》,關注當前魯迅思想和研究,是維護魯迅的最富論戰性和思辨性的成果。更堆培傑教授的《西藏古樂譜研究》,潛心藏族古代音樂和藏傳佛教宗教音樂研究,讓千年古樂舊調重彈。

    應用對策研究成果立足中國國情,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提煉經驗、創新理論,顯示出高校學者植根實踐沃土、密切聯絡實際的優良學風。如趙秉志教授的《和諧社會構建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以刑事法治建設的進步為研究對象,找到了將和諧社會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統一起來的契合點。劉偉教授的《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市場化進程與經濟增長和結構演進》,闡述和評價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進程,在深化市場化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李國平教授的《中國非再生能源資源開發中的價值損失測度及補償》,對促進我國節約利用礦産資源、自動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龐麗娟教授的《中國學前教育立法:思考與進程》,以我國學前教育的立法依據、基礎、基本理念、立法框架與重點為研究方向,直接推動了學前教育立法工作日程。

    問:本屆獎項設置中,研究報告獎和普及成果獎受到極大關注,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答:研究報告獎中一大批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和國家決策部門的重視與採納,直接服務於黨和政府決策。如胡鞍鋼教授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與目標研究》研究報告,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十一五”的發展情況提供參考和依據,為國家發改委編制“十二五”規劃提供政策諮詢。鄭功成教授的《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研究報告,是對我國社保發展戰略的全景式規劃與頂層設計,核心主張在近幾年的重大社保政策中得到了體現。

    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廣普及哲學社會科學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從上屆開始增設了成果普及獎。此次成果普及獎評出的十余種普及讀物,如洪遠朋教授的《通俗資本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準確而系統的再現了《資本論》的核心思想和理論脈絡,已經多次重印。葉朗教授的《中國文化讀本》,是一本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活”的讀本。被翻譯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韓等種文字出版發行,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積極影響。  

 
 
 相關鏈結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揭曉 獲獎成果830項
·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名單(830項)
·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獎結果揭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