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五年,陜西要實現“三個翻一番”的目標,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夠格進入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優化産業結構作為首要任務
西部大開發以來,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優化産業結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陜西産業結構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産業層次不高和結構不合理並存。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能源化工,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相對滯後,服務業佔GDP比重跌至34.6%。二是能源資源儲備有限與高消耗、低轉化的問題並存。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全國高0.18噸標準煤,煤礦回採率、油田平均采收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産業集群規模較小與省內配套不足並存。大中型企業數量相當於廣東的10%和四川的50%,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數量在全國排第26位,省內配套率只有30%左右。四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與科技成果轉化不足並存。大中型企業R&D投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轉化不足,其中省內轉化不到三成。五是生産力佈局不合理與地區發展不平衡並存。各地都在追求“小而全”,既造成了資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發達國家力圖搶佔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的制高點,我國東部地區利用生産要素成本上升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發生重要變化。我們要順應國內外發展大勢,加快優化産業結構,切實解決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
二、優化産業結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向
優化産業結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的原則,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推進大調整、大協作、大循環,延長産業鏈,打造新支柱,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2015年確立陜西特色現代産業體系的基本框架,2020年現代産業體系整體競爭力在中西部居於領先地位。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按照兩化融合的要求,推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關鍵環節的集成應用,推動研發設計、試驗測試、生産過程和經營管理的信息化,做大做強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有色冶金等優勢産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改造提升有色、紡織、建築、鋼鐵、水泥等傳統産業。二是依託國家級開發區和産業園區,圍繞集成電路、煤化工、汽車、輸變電、新材料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發展協作配套,形成20個千億元産業集群和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上千億的企業。三是以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基地為契機,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高校院所與企業的科技資源,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力爭2015年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收入1.8%,省內轉化的技術合同比例超過50%。四是全面加快內陸型開發開放高地建設步伐,在主動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的同時,鼓勵企業擴大出口和參與國際分工,更加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力爭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推動陜西外向型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和價格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五是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基礎優勢和功能定位,把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發展城鎮化結合起來,實施差異化的産業發展戰略,優化城鎮化發展空間格局,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的産業發展新格局。六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全面推進的同時,選擇基礎好、有優勢、潛力大的行業重點突破,打造若干新的支柱産業。
三、優化産業結構的重點
(一)加快推進資源深度轉化,再造一個化工産業,促進能源與化工兩翼齊飛。在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穩步增加一次能源産能的基礎上,加快構建煤油氣到基礎化工産品,再到精細化工産品的完整産業鏈。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産業,加快特高壓輸電等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力爭2017年能源化工增加值達到8000億元,其中化工産業佔12%以上,煤炭産量達到7億噸,油氣當量8000萬噸,電力裝機6000萬千瓦。
(二)以汽車、輸變電為重點,圍繞龍頭企業抓配套,不斷壯大裝備製造業規模。以陜汽、比亞迪、法士特為核心實施百萬輛汽車工程,加快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升級換代,增強省內配套能力。以西電集團為核心發展高端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帶動國德電氣、西電寶光等企業發展。到2017年全省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突破2500億元。
(三)抓住國家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和航天工程機遇,加快發展航空航天産業。積極跟進大型運輸機研製和批量生産,深度參與新舟700飛機項目,建設無人機産業園,加快發展航空零部件、機載設備、機場設備、導航與空管設備以及新材料等配套産業。圍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工程,依託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産業基地,大力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空間飛行器有效載荷,重點培育民用衛星應用産業和特種技術産業。
(四)持續發酵“三星效應”,迅速壯大電子信息産業。重點是發展配套産業,向上下游擴張産業鏈,帶動電子級硅材料、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封裝等産業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的産業聚集區。以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體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重點,抓好三大通信運營商數據中心、華為全球交換技術中心和愛立信全球服務中心西安分部等項目,形成信息産業多元發展格局。
(五)圍繞整體應用,延長産業鏈條,打造“中國鈦谷”、“中國鉬都”和“中國鎂都”。依託陜西有色、寶鈦集團、金堆城等重點企業,發揮榆林鎂産量在全國佔重要份額的優勢,構建鈦及鈦合金、鉬及鉬合金、鎂鋁合金、硅材料、高性能碳纖維、金屬鈮鉭等産業鏈,推進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六)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物流産業,形成新的支柱産業。進一步挖掘紅色遊、文物遊、山水遊的內涵,結合旅遊名鎮建設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造具有獨特優勢的旅遊項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壯大市場主體,培育文化市場,建設特色文化園區,促進文化産業集群化發展。積極建設西鹹新區空港物流園區、蒲城內府機場物流園區,加快發展航空物流業,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航空貨運中心。加大對互聯網內容産業、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等的支持力度,推動新興服務業儘快擴大規模。
(七)以建設標準化示範園區為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國民經濟基礎。以楊淩示範區為引領、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為示範、省級園區為支撐、市縣園區為依託發展現代農業,“十二五”末建成省級園區300個以上,引領建設各類園區2000個以上,面積佔全省耕地15%以上,單位面積産出比高出非園區30%以上。
四、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保障措施
優化産業結構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必須統籌協調,強化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要根據國家制定出臺的一系列涉及陜西的專項發展規劃,以策劃項目為中心抓緊完善具體實施辦法,充分發揮規劃的統領作用。要以培育市場主體為重點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從“營改增”試點入手調整稅費政策、降低企業負擔,貫徹落實國家新“36條”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切實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要落實鼓勵企業成立研發機構和提取科研經費制度,支持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特別是就地轉化,堅持向中小企業派首席工程師和向農業專業合作社派技術員制度,落實股權獎勵、股權出售、分紅獎勵等激勵機制,推進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要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機制,整合使用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補助資金、以獎代補、保費補貼等方式支持重點企業,積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力爭2015年累計發行債券規模突破810億元。
優化産業結構,必須以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智慧推進改革,通過改革來破除思想觀念束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深層次矛盾,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最大限度激發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