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11月第一次全國數字出版工作會議進行部署,到2012年11月底下發《關於開展傳統出版單位轉型示範工作的通知》,傳統出版單位轉型示範工作經過一年半的持續推動,為中國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勾勒出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輪廓——
“這次轉型示範工作相當於中國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狀況的一次大型調查,讓最真實狀況浮出水面,這也是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在當下時點上的歷史記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百道網首席執行官程三國如是説。伴隨專家評估工作的結束,國內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化轉型示範工作近期將通過公示展示新的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本次轉型示範工作收到450余家單位申報材料,430家單位最終進入評估。其中,報紙出版單位(含報業集團)共計155家,期刊出版單位(含集團)139家,圖書出版單位(含出版集團)136家。在歷時一年半的組織申報、篩選、評估過程中,一批在數字出版業務領域起步較早、思路清晰、成效明顯的傳統出版單位將被確立為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範企業”,獲得相應的政策扶持,並通過交流借鑒和推廣實踐經驗,為全行業廓清發展方向,使傳統出版企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數字出版學者、北京印刷學院教授張志林表示,本次評估工作首次採用量化指標進行科學評價,確保示範篩選結果的客觀公正和科學可信。
轉型評估先定硬標準
從眾多的參評單位中遴選出示範典型,重中之重是確立一套科學、完備、系統的考評體系和評估標準。
始終參與轉型示範工作的華商傳媒研究所所長馮玉明對此深有感觸:“本次示範評估打破了常規方式,專家委員會的作用只是其中環節之一,更基礎的是設計了一套適應業界數字化轉型現狀的客觀評估體系,遵循這一體系的應用規則,評估工作經歷了指標體系研發、基礎數據採集、海量數據處理等多個階段。”
馮玉明表示,評估工作“從行業實際出發,著眼于方向選擇、戰略規劃、産品和業務的潛力值、市場認同度”等多個觀察視角,確立了“戰略與組織”“資源與實力”“産品形態”“市場表現”四大維度,並將四個維度逐級分解成30余個指標,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過程中普遍遇到和必須回答的關鍵性問題。
“這套評價體系基於我們對近10年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探索的觀察和實踐,匯聚了國內業界、學界和政府管理部門40余位資深人士的意見,反復進行‘加法’和‘減法’,使評估工作具有了較為堅實的地基。”馮玉明説。
據介紹,評估將指標體系所規定的各單位基礎量化數據、第三方公開數據、專家賦值數據加權計算後,得出各家不同類別出版單位的總分值,最終根據推廣示範的類別界定,分為“中央類、地方類”“報紙類、期刊類、圖書類”“集團公司類”等進行擇優確定。參加評估賦值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原編審、技術總監王勤,重慶市新聞出版局科技與數字出版處處長李彤,北京印刷學院教授張志林等數字出版專家普遍認為,由於評價體系較為全面、客觀,組織工作較為科學、規範,樣本的豐富性、均衡性、代表性都得到了較好滿足,將能有效避免以往考評中人為因素的干擾,評估結果經得起質疑和推敲。
“科學、完備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從現實看,關乎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從長遠看,關乎對全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方向的引領,責任十分重大。”馮玉明説。
轉型示範樹立新標桿
在參與評估數字出版轉型示範企業過程中,專家們深刻體會到這項工作對推動産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我們非常需要在適當時候冷靜地思考和梳理一下,下一步該怎麼做。特別是與廣電系統整合以後,面臨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市場,如何發揮出版業優勢?如何提升先進文化的生産力、傳播力?如何滿足數字化閱讀人群對優質內容和知識的需求?”王勤説。他同時表示,通過評估可以看到,已有相當一批企業扎紮實實從基礎做起,從資源整合、産品開發做起,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為産業、為市場、為消費者服務,實現了從單純出版到綜合服務的質的飛躍,有些已經初步轉型為現代內容服務企業,將發揮很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對傳統出版轉型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較為成熟的評價實施方案。尤為重要的是,樹立了一批看得見、可學習的‘導向’和‘標桿’,將有效推動我國傳統出版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步伐,為實現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的轉變作出實際貢獻。”張志林也認為,此次評估工作成果明顯。
“儘管出版業數字化轉型任務艱巨、道路漫長,但我們依然有理由充滿信心。這不僅基於政策引導和轉型示範的推進作用,還基於傳統出版,特別是圖書出版數字化轉型擁有成功基因。”程三國指出,在傳媒業所有門類中,圖書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比其他傳媒類型要成功得多,完全可以堅定傳統優質資源擁有者——傳統出版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