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四川省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9個重災縣(市)實現GDP1084.6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個百分點。
數字變遷,映照在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村民唐天花的生活裏,“5年前,我的家變成了廢墟;現在;我們的生産生活遠遠超過了震前”。2008年,汶川地震 39個重災縣經濟增速由上年的14.8%急轉為下降2.2%,其中汶川縣、綿竹市、什邡市等10個極重災縣經濟下降25.3%。
然而,當5本年曆翻過,掉頭向下的數據昂揚向上:去年39個重災縣實現GDP4331.9億元,是2007年的兩倍,其中,汶川縣、綿竹市、什邡市等10個極重災縣實現GDP1015.9億元,是2008年(505億元)的2.01倍。
災後恢復重建,既要實現原地起立,更要實現發展起跳——以此理念為指引,災區勾勒出了經濟總量翻番、增長速度快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昂揚曲線。
最近幾天,汶川特大地震後建設的“飛地園區”——成都·阿壩工業園接連迎來廈門金典金屬有限公司自動化節能設備等生産項目落戶。五年來,通過統籌推進住房重建、設施重建、産業重建、城鎮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態重建,重建後的災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城鄉佈局全面優化,基礎設施等都實現了整體性跨越。2012年,39個重災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445.3億元,是震前2007年(992.9億元)的3.5倍。2008至2012年五年累計投資額超過萬億元。今年初以來,災區投資在大基數、高增長基礎上實現總量繼續擴大:一季度,39個重災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83.7億元,同比增長13.2%。
事實上,災區發展振興的足跡,不僅體現為量的提升,還有質的飛躍——
數據顯示,39個重災縣三次産業結構由 2008年的 21.7:45.0:33.3調整為 16.4:53.3:30.3,第二産業比重提高8.3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由2008年的38.7%提高到2012年的46.0%。
在廣元,“氣化廣元”項目大力實施,引領該市實現天然氣資源就地轉化和節能減排“雙贏”,低碳産業已佔廣元工業比重40%以上;在綿陽,長虹智慧電視産業聯盟、九洲空管系統産業聯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聯盟不斷涌現,今年,該市戰略性新興産業聯盟有望達到11個;在阿壩,旅遊業恢復振興成為産業發展振興的標誌性工程,通過成功打造102個精品旅遊村寨等措施,去年實現旅遊收入181億元,幾乎比震前翻了一番……
産業的發展振興、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災區群眾富民增收打開了新路。
德陽羅江縣白馬關鎮村民尹臘梅緊抓震後政府打造倒灣古鎮的機遇,自己在古鎮上開了個飯館。“以前起早貪黑也沒掙啥錢,現在每天差不多都有2000多元的毛收入。”
尹臘梅的感受用數據更有説服力。2012年,39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6元,比2008年增長78.2%,年均增長15.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9個百分點;2012年,39個重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933元,比2007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4.9%。
好勢頭還在延續。今年一季度,39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均實現了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長。正如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工作人員王詩安所説:“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