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河北省在滄州市聯合召開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推進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張亞平,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和河北省政府副省長許寧、科技部農村司相關負責人出席並講話。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集成中科院土肥水種等農業關鍵技術,突破環渤海低平原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地瘠薄鹽鹼的糧食增産瓶頸,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等省市,以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三區聯動方式推動,目標是在2011年産量的基礎上,實現2017年增糧60億斤、2020年增糧100億斤的增産能力,建成名副其實的“渤海糧倉”。“渤海糧倉”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千億斤糧食增産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渤海糧倉”的建設構想由中科院于2009年率先提出。2008至2012年,中科院組織河北南皮和山東禹城試驗站在南皮、無棣等地進行了驗證和預研,以獲得的數據為基礎,估算出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有增産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據此提出了“渤海糧倉”建設計劃。該計劃得到科技部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達成了部、院、省聯合實施的共識。科技部用項目整合機制快速推動立項,中科院迅速組織三省一市的科技人員形成技術研發和攻關團隊,最終形成了科技部行政組織、中科院技術主導、三省一市協同試驗示範的項目計劃。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籌)局長嚴慶在推進會上介紹了中科院在“渤海糧倉”工作中的佈局。中科院以“擴面積、增單産、水保障”為核心,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在環渤海低平原區的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等地建立糧食增産示範區,重點開展耐鹽鹼小麥玉米新品種選育、河北試區鹹水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升級、山東試區鹽鹼地改良新技術研發升級、區域適應性高效肥料研製與應用、農資物聯網示範點建設等工作,為實現增産目標做出貢獻。河北省農科院院長王慧軍介紹了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的最新進展情況。科技部農村司副司長郭志偉介紹了科技部對“渤海糧倉”項目的部署情況和項目實施中的具體要求。
白春禮在講話中回顧了“渤海糧倉”示範工程在過去兩年預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談了對工程實施的幾點意見:
一是要強化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創新是中科院的核心價值。中科院聯合河北和山東省的科研團隊持續在環渤海中低産區做深入、細緻的工作,針對該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壤鹽漬化、糧食産量不高的不利因素和淺層微鹹水資源豐富、糧食增産潛力大的有利條件,研發出適宜當地農業生産的發展模式與技術體系,一直堅持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地方農業發展。他要求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堅持以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把握好儲備技術和技術突破的關係,推進科技創新步伐,解決該區水土資源的硬約束,提升區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水平,在科技支撐層面上為圓滿完成項目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要加強協同創新、推進技術轉化。“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是中科院與河北省的科技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在農業領域開展的重大合作項目。院省科研團隊要繼續完善頂層設計,細化實施方案,創新合作機制,強化協調創新,增強創新自信,努力拼搏進取,促進技術轉化,確保該地區真正成為國家重要糧倉之一。
三是要服務地方需求、促進農民增收。科研隊伍要充分熟悉地方政府的發展戰略目標,深入了解地方的科技需求,延伸技術成果的産業價值鏈,要有切實的機制保證科研成果在生産中開花結果、取得實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努力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白春禮同時要求以“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為契機,進一步拓展省院合作。該項目是中科院深化機構改革後承擔的第一項農業領域重大任務。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中科院將發揮機構創新改革的管理優勢,充分調動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和強化省院合作平臺,將創新驅動發展貫穿到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不僅要提交科技創新成果,而且要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為國家糧食安全和河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許寧在講話中感謝中科院對“渤海糧倉”河北項目的高度重視,表示要充分認識“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河北省將集中精力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
6月4日,白春禮一行還考察了滄州市南皮縣“渤海糧倉”試驗示範區和中國科學院南皮試驗站。中科院辦公廳(黨組辦)、科技促進發展局(籌)、科學傳播局(籌)、北京分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河北省科技廳和滄州市、衡水市、邢臺、邯鄲市等市以及南皮、景縣、威縣、曲周等8個核心示範區所在縣市相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和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