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公元937年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江西省泰和縣槎灘陂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江西首個成為“國寶”級的水利灌溉工程。6月8日,省文化廳文保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有四川都江堰、安徽豐塘(芍陂)、福建木蘭陂等,槎灘陂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填補了江西文物保護的一個空白。
槎灘陂灌區地處吉泰盆地核心區,吉泰盆地是江西的“糧倉”之一。6月5日,記者從水陂堰壩頂淌水走過,只見一道低矮的攔水堰壩將源自羅霄山脈的牛吼河分流,分流的河水通過引水渠流向泰和、吉安兩縣的禾市、螺溪、石山、永陽等4個鄉鎮,至今仍灌溉近4萬畝農田,多餘的水則從堰頂漫過。“槎灘陂最初修建時,用的是木樁、竹條。”69歲的禾市鎮爵譽村村民周景行介紹説,1076年前,南唐金陵監察御史周矩在遷居泰和後,見當地地勢“高燥”,因旱歉收,故興修水利。在爵譽村,一塊刻有《槎灘碉陂山田記》的宋代石碑,對此有詳細記載。
在省內,相比于撫州的述陂、千金陂及宜春的李渠等,槎灘陂並不是江西最早建成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但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對研究中國水利史和古代水利建築工藝具有重要意義。
符合科學、生態理念的設計是槎灘陂千年不敗的重要因素。泰和縣水利部門負責人説,槎灘陂經久不毀,號稱“江南都江堰”,在於它是“低作堰”。加上上遊山區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堰壩泥沙淤積少,所以無需“深淘灘”,沿用至今。同時,選址在河床堅硬、水流較緩的槎灘村畔,陂高經精心計算,可免遭沖毀。水陂左側還設置了供船隻、竹排通行的水道,保證了航運暢通。
“槎灘陂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值得當代人學習。”對槎灘陂有專門研究的南昌大學廖艷彬老師説,周矩在建成槎灘陂後,規定不得專利於周氏,當地百姓均可灌溉,體現了“共同受益”的原則。後來,槎灘陂還實行陂長負責制,由灌區內五大姓宗族輪流擔任陂長,共同進行維修和管理。
現在的槎灘陂主壩長105米,壩頂寬7米,平均壩高4米;副壩長177米,高4.1米,並設有兩孔排沙閘和7米寬的筏道,其最近一次維修加固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