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主持召開國家防總異地視頻會商會,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指示和國務院辦公廳緊急通知精神,分析研判今年第7號超強颱風“蘇力”的發展動態和可能影響,安排部署防禦工作,並宣佈國家防總啟動防汛防颱風Ⅱ級應急響應,派出由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同志帶隊的工作組趕赴防颱風一線,其中3個工作組分赴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協助地方做好防颱風工作。
會商認為,第7號超強颱風“蘇力”預計于12日後半夜到13日上午登陸或擦過台灣島,以後逐漸向浙閩沿海靠近。“蘇力”具有六個特點。一是強度發展快,24小時內完成從強熱帶風暴到超強颱風的三級跳,強度發展之快歷史少見。二是颱風風力強,中心風力已達16級,結構對稱、雲係密實、颱風眼清晰,目前海況有利於強度維持和發展。三是直接正面在浙閩沿海登陸,登陸時最大風力可能為15級左右,有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7月中旬在浙閩一帶正面登陸的最強颱風。四是降雨強度大,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省部分地區將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浙閩沿海局部地區降雨量可能超過400毫米。五是影響範圍廣,強對流雲團覆蓋範圍達180萬平方公里以上,預計颱風登陸後將向西北方向移動並深入內陸,大風和強降雨將影響10余個省份。六是風雨潮遭遇,很有可能形成“強風、暴雨、巨浪、高潮”相碰頭的極為不利局面。
會商認為,“蘇力”的防禦工作面臨五個不利因素。一是颱風仍存在較大變數,具體登陸地點、登陸後移動路徑、暴雨範圍和強度都還存在較大變數。二是深入內陸的可能性很大,將給浙閩地區和太湖流域、鄱陽湖水系、江淮和黃淮等地帶來強降雨過程,不排除與冷空氣遭遇、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和局部嚴重洪澇災害的可能。三是“蘇力”登陸時正值梅雨期剛剛結束,前期江淮地區降雨多、河湖底水高、水庫蓄水多,防汛抗洪壓力進一步加大。四是沿海地區外來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多,缺乏防颱風經驗,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五是沿海地區處於暑期旅遊高峰期,颱風登陸正值週末,給人員轉移和船隻回港避風組織動員增加了難度。
陳雷要求,有關流域防總、省市防指和有關部門、單位要根據防汛防颱風預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把各項工作做在前頭,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著力做好八方面工作。一要加強領導,強化應急值守。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同志要坐鎮督戰,協調指揮。各有關防汛責任人要立即上崗到位,加強應急值守,動員組織力量,落實防範措施,做到早動員、早部署、早準備、早落實。二要密切監視,強化預報預警。要跟蹤監視“蘇力”動向,及時滾動分析和實時預報,提前發佈預警信息,提醒廣大群眾特別是外來旅遊度假和務工人員儘早做好應對準備。三要以人為本,強化轉移避險。要提前做好船隻回港避風和海上作業人員、危險地區人員、外來旅遊和務工人員轉移避險和安置工作,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提前關閉涉海、涉水旅遊景點和娛樂項目,颱風影響嚴重地區要採取停課、停工、停業等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四要加強巡查,強化江河防汛。要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著力做好超保證、超警戒水位河段的巡查防守,落實搶險隊伍及物資,及時發現並科學處置各類險情,綜合運用“攔、分、蓄、滯、排”等措施,確保防洪安全。五要科學調度,強化水庫保安。要加強對水庫、水電站等工程的調度、防守和巡查搶護,病險水庫、水電站要降低水位,必要時空庫迎汛。前期蓄水較多的水庫、水電站要提前預泄,在建及正在除險加固的水庫要嚴格按照度汛方案安排施工,確保水庫度汛安全。六要群測群防,強化山洪防禦。要全面排查山洪地質災害防禦的薄弱環節,按照預案逐項落實防範措施。要著力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易發區監測預警,提前發佈預警信息,及時轉移並妥善安置危險地區群眾,盡力避免人員傷亡。七要加強排澇,強化城市防洪。要健全部門聯動機制,落實低窪易澇地區、地下設施以及交通樞紐、通道的防洪排澇措施,強化應急管理和搶險排險。要組織對各類高空構築物、建築塔吊、戶外廣告牌等進行拉網式排查,消除安全隱患。尤其是對受颱風和風暴潮影響可能造成高環境風險的沿海能源、化工、油氣、核電等重要設施,要進行逐項排查,逐一強化落實防禦搶護措施,避免造成次生災害。八要統一指揮,強化協調配合。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狠抓落實,形成合力,確保防颱風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要加強與解放軍、武警部隊的聯絡,共同做好颱風防禦工作。
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國家防總副秘書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和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解放軍總參謀部、武警部隊有關負責同志在國家防總指揮中心參加會議,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和湖南等10個省(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以及長江、淮河、太湖流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負責同志在各地分會場參加會商。
異地視頻會商後,國家防總再次就防禦第7號超強颱風“蘇力”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會商精神,認真落實各項颱風防禦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減少颱風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