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鄭國光強調:應對氣候變化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29日 20時47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答《學習時報》記者問

    記者:鄭局長您好。近年來,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哪些要求?

    鄭國光: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並會對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海岸帶和人體健康,以及工業、服務業、交通業、能源電力、重大工程等其他行業和部門都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個目標之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更提出了“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的具體要求。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要求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提升對氣候規律的認識水平和把握能力,堅持趨利避害並舉、適應和減緩並重,以氣候承載力為基礎,主動順應氣候規律,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強化生態氣候服務,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有效防禦氣象災害,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記者:應對氣候變化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意義重大。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國做了哪些工作?

    鄭國光: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原則。我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在2007年就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是我國發佈的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我國公佈了到2020年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在隨後的“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得到了落實。“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9.1%,相當於5年少排二氧化碳14.6億噸。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要求,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

    為了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措施的科學性,我國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方面部署了大量的項目,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兩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氣象局還結合主體功能區建設,部署開展了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包括氣象部門在內的各部門,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與管理、社會公眾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意識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為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記者: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您對這方面工作有何考慮?

    鄭國光:應對氣候變化,在於提高全社會對不利影響的適應能力,調整産業結構,改善能源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消費模式,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要把握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規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注重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經濟發展環境、人居安全環境。推進産業轉型升級,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增強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降低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強度。大力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氣象能源,充分利用光、熱、水等氣候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加快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發展,加強建築節能示範,倡導全面節約意識、氣候意識,營造保護愛護全球氣候的良好風氣。

    二要注重安全發展,化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産生活的氣候風險,著力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根據已制定的《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明確政府職責和義務,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修訂城市規劃設計標準,提高氣象災害易發區、脆弱區和高影響行業的防禦標準,減少城市氣候脆弱性。提高易發頻發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預報服務能力,加強預警發佈和信息傳播,完善應急預案,提高突發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嚴格實施氣象災害風險論證制度。

    三要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加強水利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確保城市淡水資源安全。加強交通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確保城市交通安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安全。加強氣候變化對各類疾病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影響和適應措施研究、對國防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影響和適應措施研究,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和適應措施研究。

    四要注重優化社會環境,加強科學技術知識普及和輿論引導,著力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意識。發動社會力量,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全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防災減災的科學認識;把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防災減災科學知識、自救互救技能作為中小學校的必要課程,使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防災減災培訓和演練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積極推進氣象科普進社會活動,提升脆弱群體應對城市極端災害能力。

    記者: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方面,我國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鄭國光:今年以來,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偏多偏重,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靜穩天氣偏多、冬季大氣氣溶膠背景濃度偏高三個主要因素有關,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污染物排放是內因,氣象條件是外因。此外,霧霾災害呈現區域性特徵與大氣污染排放物隨大氣環流運動擴散輸送直接相關。

    防治大氣污染需要加強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長期重治、短期重防;需要加強區域協調、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需要堅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具體措施建議如下:

    一是切實加強污染源排查和大氣污染事件規律研究。不是所有的人類活動排放都是污染物,不是污染物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形成大氣環境污染事件,一個地方的大氣環境污染事件也不都是自身排放造成的,防治大氣污染也不能對所有企事業單位採取一個標準。加強污染源排查和詳查,了解排放情況,掌握污染物排放、輸送及其形成大氣污染事件的規律,是防治大氣污染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是提高防治大氣污染政策措施針對性、有效性的前提。

    二是儘快建立和完善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根據大氣運動規律,打破行政區域和部門界限,多部門聯合製定區域性的大氣污染防控措施和快速協調機制,特別是要制定嚴重污染情況下區域應急防控方案,促進整個區域在既定的方案下,統一行動,形成合力。建立靜穩天氣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應急減排機制。在氣象部門發佈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預報後,各地各部門要根據預報採取應急減排、限排聯動等措施,以減輕空氣污染惡化趨勢。

    三是嚴格實施城市規劃氣候可行性論證。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規劃佈局對污染物的擴散和自凈能力産生影響。因此,建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明確要求城市特別是新興城市建設必須從城市規劃著手,依據各地氣候規律特別是氣候對大氣污染物的承載力和自凈能力,科學確定城市功能,有效控制城市規模,合理佈局城市格局,強制構建城市“通風道”,要根據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合理規劃産業佈局,避免在城市主導風上遊建設高排放企業,趨利避害做好城市建設。

    四是加大大氣污染防治部門合作和聯動。建議建立跨機構的協調機制,促進相關部門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氣象、環境影響等監測預報信息共享;進一步明確各個部門在大氣污染監測、預報預警、防控、治理等方面職責;組織多部門專家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提高對大氣污染的監測預警能力和應對水平。

    五是加強應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普宣傳工作。大氣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繼續組織專家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加強面向公眾的大氣污染成因解讀和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科學應對大氣污染的能力和水平。

 
 
 相關鏈結
·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到中央氣象臺指導工作
· 先行一步廣泛徵求意見 鄭國光帶頭廣納良言聽民意
· 鄭國光深夜連線甘肅震區氣象部門慰問災區職工
· 鄭國光就進一步加強汛期氣候服務工作提出要求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