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國庫部門注重按照現代宏觀經濟運行規律對公共財政管理職能定位,以制度建設、管理創新為重點,以服務財政宏觀調控為導向,全面推進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著力建立健全現代國庫制度,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效。
一、努力推進和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成為預算收支執行的基本制度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是現代國庫制度新機制運行的核心,是財政收支運行的基本生産系統。按照國務院批准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實施管理辦法,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基本實現在縣級以上預算單位和有條件的鄉級預算單位全覆蓋。一是著力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截至2012年底,中央166個部門及所屬1.5萬多個基層預算單位,地方51萬多個預算單位實施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資金支付範圍涵蓋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同時,以國務院批准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為統領,以中央發佈的一系列資金支付制度為核心,以地方出臺的大量規範性文件為基礎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體系逐步健全。二是初步建立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新機制。目前,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改革中央專項資金等一些涉及重要民生領域的中央專項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專項資金預算分解速度、資金支付效率、資金運行透明度大為提高。三是大力推行公務卡制度改革。公務卡制度是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延伸,目的是減少預算單位現金使用。截至2012年底,絕大多數中央部門及所屬1萬多個基層預算單位,地方38萬多個預算單位實行了公務卡制度改革。四是建立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財政部門可以實時監控預算單位零餘額賬戶每一筆資金的具體流向,發現問題及時核查處理。截至2012年底,中央財政國庫動態監控範圍已涵蓋166個部門及所屬1.5萬多個基層預算單位,地方35個省份本級及部分市縣級財政部門建立了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五是積極開展國庫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試點。在河北、重慶成功開展國庫支付電子化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將國庫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擴大到12個省級財政部門試點,確立了以保證安全為首要目標、以電子憑證庫為樞紐的國庫支付電子化工作思路。六是深入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截至2012年底,中央102個部門,地方37萬多個執收單位實施了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基本實現全覆蓋。七是穩步實施稅收收入電子繳庫橫向聯網。通過財政、稅務、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橫向聯網系統辦理稅收收入徵繳、入庫、退庫等業務,顯著提高了稅收收入收繳的規範性和入庫速度。2012年通過橫向聯網系統辦理的電子繳稅業務共計1.6億多筆,金額超過5萬億元。
二、不斷推進國債市場化改革,提高國債管理水平
積極推進國債發行管理制度創新,著力推動國債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統一互聯、結構合理、規範有序、運行高效、功能齊全的國債市場。一是建立健全國債餘額管理制度。實行國債發行管理方式改革,將國債發行額管理改為國債餘額管理,為更加科學、靈活地管理國債,合理進行國債規模和成本控制,科學制定國債品種和期限結構,提高國債市場流動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深化國債市場化改革。實現定期滾動發行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關鍵期限國債,並於2009年首次發行50年期超長期限國債;建立並全面實施國債續發行框架;正式啟動國債預發行試點;公佈全年國債發行計劃和各季度國債發行計劃,切實提高國債管理透明度。三是完善儲蓄國債發行管理。開展儲蓄國債(電子式)網上銀行銷售試點;實行憑證式國債改革,將憑證式國債發行對象由全社會改為個人投資者,發行方式由各承銷團成員包銷改為代銷等。四是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試點。2009年首次代發地方債2000億元,2011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首次試點自行發債。4年來地方共發債8500億元,其中財政部代發7982億元,試點地方自行發債518億元。五是紮實做好國債、地方債兌付工作。全面梳理兌付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規範,確保資金及時準確撥付。每年辦理國債、地方債本金兌付約1萬億元,利息撥付約1800 億元。
三、深入推進政府採購制度改革,有效發揮規範管理和政策功能的雙重作用
政府採購制度不僅是財政資金規範管理的重要制度,也是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採購規模不斷擴大。全國政府採購規模由2002年的100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32億元,佔財政支出的比重也相應由4.6%提高到11%,與採購預算相比累計節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二是政府採購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管採分離、機構分設、政事分開、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得到完善,以“集中採購為主、分散採購為輔”的採購模式有序運行,以公開招標為主要採購方式的格局進一步鞏固。政府採購監管方式不斷創新,監管工作得到加強,源頭治腐作用更加明顯。三是政府採購政策功能有效發揮。推動節能減排的採購政策成效初顯,強制採購節能産品的制度基本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府採購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優先採購本國産品的政策逐步建立。政府採購進口産品審核管理全面加強,全國政府採購總量中進口産品比例保持在3%以內,促進了國內企業發展和産業政策的落實。四是GPA談判工作全面開展。2007年12月,我國啟動加入談判,向WTO提交初步出價。目前已完成階段性談判任務。
四、穩步實施國庫現金管理,有效降低財政籌資成本
國庫現金管理是現代國庫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機配套。2005年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央國庫現金管理以來,中央財政通過對國庫閒置資金的操作,不僅改善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後庫款餘額偏高的狀況,而且在確保國庫資金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為中央財政創造了較為可觀的無風險收益。地方國庫現金管理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一是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建立常態化操作機制。截至2012年底共實施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操作57次,主要是採取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方式操作;在扣除活期存款利息後可獲得凈收益359.89億元,對於衝抵發債籌資成本的作用明顯。二是鼓勵地方進行國庫現金管理試點。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進地方規範開展國庫現金管理。
五、努力推進政府會計改革,積極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
近年來,國際上在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方面發展十分迅速,普遍認為這項制度對於防範財政風險、分析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提高政府財政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繼續實行年度決算報告制度的同時積極推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成為公共財政管理的發展趨勢。一是紮實開展專題研究。圍繞政府財務報告編制問題開展了幾十個專題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二是積極參與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的研討制定工作。2007年至今,中國作為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委員會委員國,通過深入參與準則制定,推動準則朝著我國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降低了我國未來與其趨同的難度。三是積極開展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制定發佈了《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辦法》,組織部分省份財政部門開展試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工作,積累了編制政府財務報告的實務操作經驗。
六、切實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基礎工作,提高財政資金運行的安全性和規範性
在推進改革的同時,不斷打深築牢預算執行管理基礎,使財政資金在更加堅實的軌道上運行。一是不斷提升預算執行分析質量。每月及時匯總上報全國財政收支情況,著力提高預算執行分析及時性。積極推進財政信息公開,中央財政按月在財政部門戶網站發佈國家財政預算執行信息。建立分月滾動預測工作機制,各月財政收入預測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二是抓好部門的預算執行。建立中央預算支出執行情況通報機制,督促相關部門抓好預算執行。三是完善用款計劃報告制度。改變原來按季分月編報用款計劃方式,積極開展以細化到科目、重點項目為核心內容的全年用款計劃編報工作,促進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前瞻性地把握預算執行總體情況,跟蹤監測重點項目執行情況。四是切實加大部門決算公開力度。從2011年起組織中央部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送部門決算草案;組織中央部門向社會公開部門決算,並指導和督促地方部門決算公開。2012年共有98個中央部門在7月19日一天時間內集中公開了部門決算,比往年公開時間明顯提前;98個中央部門一併公開了“三公經費”預決算,80個部門一併公開了行政經費支出統計數。五是大力清理整頓地方財政專戶。2011年和2012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清理整頓地方財政專戶工作,累計撤並地方財政專戶6.9萬個,撤戶率達30%。財政專戶開設不規範、過多過亂的現象已基本得到遏制。
七、積極推進財政國庫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國庫業務處理的電子化、自動化水平
國庫管理信息化是當代先進信息技術與現代國庫管理機制的創新性融合,為深化財政國庫改革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一是構建較為完整的國庫信息系統控制體系。中央財政建立了從預算指標、用款計劃、資金收付、賬務處理全流程信息系統控制體系,實現了預算與國庫系統全口徑銜接。地方省、市兩級財政基本建立了覆蓋財政資金收繳和支付的電子信息系統。二是不斷拓展國庫管理信息化範圍。中央財政與中國人民銀行實現無紙化管理系統運行,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借助無紙化手段強化了中央財政與中國人民銀行的內部安全控制機制。推動國債業務從計劃、發行、兌付及賬務核算等業務操作的全電子化、自動化管理。啟動實施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建設。三是升級改造中央國庫支付系統。在完成ERP國庫支付系統版本升級的同時,支付系統、計劃系統、外圍平臺、外網平臺及部門版軟體同步升級,順利實現了新舊系統切換。
今後一段時期,財政國庫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繼續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重點強化財政國庫的預算執行管理監控、籌資理財、信息分析報告和政策實施功能,全面建設和不斷完善基礎牢固、功能健全、體系完備、技術先進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