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地質資料館研製的“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及編圖成果公開版數據産品”8月24日正式向社會提供公開服務。公眾只要出示有效身份證明,即可通過全國地質資料館服務窗口獲取上述資料;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訪問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接口,並將其與用戶自己的數據進行融合。
這是近年來國內最大規模的一次性開放中比例尺涉密空間數據成果,基本達到我國國土面積全覆蓋,除3種比例尺、5種數據庫外,還包括相應的文字報告。系列成果包括1:20萬地質圖及報告、1:20萬水文地質圖及報告、1:25萬地質圖及報告、1:50萬地質圖和礦産資源潛力評價成果中的1:25萬建造構造圖等,共計3320個圖幅。
據介紹,1:20萬地質圖和水文地質圖是我國地質工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通過野外實測獲得的基礎地質調查成果,覆蓋我國大部分基岩區和水系盆地;1:25萬地質圖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取得的又一輪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重點填補了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空白區;1:50萬地質圖和1:25萬建造構造圖是為了滿足地質工作規劃部署、綜合研究、找礦等目的,在實測地質資料基礎上,通過專家研究、編圖而成。
記者了解到,對於很多社會資本單位和個人來説,要想獲取我國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及編圖成果,這在以前是非常難的。因為這些地質圖中包含較多基礎地理信息,此外,地質圖中個別地質要素涉密,如放射性礦産分佈。根據有關法規,這些材料只能由擁有涉密資格的單位申領使用,社會資本單位和個人不能獲取,且這些資料不能在網絡上流轉。在多年研究國內外相關政策和保密處理技術基礎上,全國地質資料館積極嘗試、制訂工作方案,調動工作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涉密數據處理工作。此次公開版數據産品系列成果在保持原圖地質要素精度的前提下,刪除了涉密地理要素,刪除或遮擋了部分涉密與敏感地質要素,保留了部分地理要素,保留了大部分圖外整飾。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人員介紹,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成果公開版數據産品是惟一反映地表下科學信息的數據,它將和“天地圖”等公眾服務平臺一道,構成面向社會公眾的國家空間信息服務體系。公開版數據産品的推出使得地質信息的共享與交換成為可能,將促進大數據環境下地學信息的融合,激發地質領域創新。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成果公開版數據産品的推出,也能推動同比例尺下其他涉密地質資料數據的轉化。這對促進政府信息公開、為全體納稅人提供優質服務、建設服務型政府也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