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數百名報名參加《土地復墾實施條例辦法》培訓班的學員接到一則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發出的通知:培訓方式由現場改為“線上”,不出家門就能走進課堂。“群眾在哪,培訓課堂就要開設在哪。”這是國土資源部密切聯絡群眾、轉變工作作風的一項新探索——用網絡平臺為基層“充電”。此舉不僅節約了300多萬元培訓費用,還取得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新辦班思路,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實效,是國土資源部轉變培訓方式的初衷。過去,一些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培訓選擇在風景名勝區,名為培訓,實為旅遊,地方有關部門和企業對此意見很大。“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的鏡子。”部耕保司司長嚴之堯説。經過充分調研和精心組織,耕保司改變了傳統的現場培訓方式,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平臺,首次把培訓班“搬”到網上,將所有培訓資料上傳至部門戶網站上的培訓網頁,供學員隨時用戶中心學習。“這種方式,不僅擴大了覆蓋面,提高了時效性,還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讓耕保司工作人員驚喜的是,新的培訓方式還帶來了新變化——互動性增強了。
據了解,根據部2013年培訓工作安排,原計劃要在全國開展4期《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培訓,預計培訓800多人。改為網上培訓後,共節約培訓費用300多萬元,節省工作日時間約3200個。與此對應的是,培訓網頁開通一個月來,瀏覽量近5萬人次,日均瀏覽1500多人次。主辦方公佈了諮詢電話、郵箱,還在網頁上設置了意見建議和有問必答欄目,廣泛聽取系統內外對土地復墾工作的意見建議,目前共接到諮詢電話1200多個,網絡提問600多個,已組織專家及時解答。
虛擬課堂的培訓效果更實在。為確保網絡培訓取得實效,部網站提供了土地復墾知識測試卷,並要求各地對參加學習人員進行集中測試。根據各地上報的結果,學員成績合格率為100%,平均測試成績為90.8分。對新的培訓形式,各地參加培訓的同志都認為“培訓靈活簡單實在,時間彈性大,收穫一點不比面對面授課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