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26載劍指世界難題棉花黃萎病終居國際領先地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04日 09時30分   來源:農業部網站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課題,攻克了世界性難題,被由朱玉賢院士、喻樹迅院士等棉花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定為,該課題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人工高壓複合動態病圃抗黃萎病鑒定、檢測技術和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

    據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課題主持人戴小楓介紹,棉花黃萎病是制約棉花生産的關鍵因素之一,其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並不斷累積危害,而且變異頻繁,使用化學藥物、耕作、栽培等手段均無效,常年導致棉花産量損失10—15%,被稱為棉花的“癌症”。棉花黃萎病在世界各棉區較為普遍,而我國是發生危害最重的地區。由於缺乏可利用的抗性資源和田間動態鑒定、穩定篩選、準確跟蹤其抗性基因的有效方法以及對抗黃萎病的遺傳模式不清,使棉花抗黃萎病育種成為了世界性難題。

    戴小楓告訴記者,課題組歷經26年,矢志不移,潛心研究,明確了我國現有抗(耐)品種(係)對黃萎病抗性存在的真實性,證明了棉花對黃萎病的抗性為多個主效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遺傳模式,突破了以往田間抗黃萎病鑒定結果不準確、穩定性和重現性差以及缺乏可有效利用的抗原等關鍵技術,篩選出了棉花抗黃萎病緊密連鎖的標記,建立了分子標記快速鑒定技術,創建了人工高壓複合動態病圃篩選與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病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了我國第一個高抗黃萎病的棉花新種質中植372,並以中植372為骨幹親本,培育出了新種質、新材料、新品係128個,選育出國審品種7個、省審品種6個。培育出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我國第一個抗黃萎病、對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鈴蟲的三抗棉花新品種——中植棉2號,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該品種2006年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2007年被農業部指定為國家區試對照品種,先後成為農業部和多省主導品種;新陸中46號在新疆庫爾勒尉犁縣百畝連片種植,連續2年創下新疆棉花大面積籽棉單産最高紀錄,達到每畝800公斤以上。

    據了解,目前以抗黃萎病為主要特徵的中植棉系列棉花抗病新品種在我國已實現推廣應用面積5580萬畝,直接經濟效益123億元。中植棉系列抗黃萎病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和應用,有力促進了棉花種植技術升級換代,徹底結束了我國棉花不抗黃萎病的歷史,步入有抗黃萎病品種的新時代。該課題發明的新方法、新技術,創制的新種質、新材料,在有力促進我國植物病理學科和抗病蟲害育種學科發展的同時,對其他典型農業病害防控研究也提供了有益借鑒。值得欣喜的是,該成果現已被國外同行相繼採用,彰顯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相關鏈結
· 農業部進一步部署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 農業部部署秋冬季漁業安全生産工作 強化安全管理
· 農業部專題學習會:切實增強開好民主生活會責任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