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僑辦副主任何亞非:釋放僑務公共外交巨能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16日 15時33分   來源:僑辦網站

    公共外交近年來已經成為外交領域的新潮流,僑務公共外交也隨之提上議事日程。僑務公共外交有兩大特點:一是民間性,立足於民間各個層面的廣泛交往。二是柔性,它不是建立在經濟、軍事實力基礎上的,而是通過文化交流等柔性的軟實力方式進行的。

    一、開展僑務公共外交的背景和重要意義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如今僑務公共外交的概念已經清晰,任務緊迫。以前中國弱小,人家不關注你。現在中國發展了,人家就會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也希望通過中國僑民,對中國開展公共外交。因此,僑務公共外交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

    當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極化發展迅速。世界經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開始緩慢復蘇,但深層次結構性問題與危機後遺症疊加,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全球化正經歷深刻調整。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年初報告,201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約1.3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8%,重回2009年經濟低谷水平。全球貿易2012年僅增長2%,與2011年的5.2%相比明顯放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美國經濟增速將從2012年的2.2%放緩至1.7%。歐元區債務居高不下、失業嚴重,2012年GDP下降0.6%,今年第二季度首次增長0.3%,但依然籠罩在衰退陰影之中。

    西方國家的經濟困境也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受美聯儲年底可能退出量化寬鬆預期影響,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國金融市場劇烈波動,資金外流,利率上升,匯率下跌,股市動蕩。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因為經濟環境惡化及各國經濟、財金政策取向各異而變得更加艱難。

    從地緣政治環境看,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西方國家對國際事務掌控力下降。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國際事務一家説了算的格局已經結束。全球總體和平局面能夠維持,但轉型過渡期新舊矛盾交織,西方戰略焦慮感增強。美國“轉向”亞洲,加大亞太戰略投入,刺激與我有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挾美自重。亞太地區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從國際制度環境看,全球治理問題日益緊迫,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挑戰層出不窮。現有國際機制更難適應,出現深刻的變化和調整。當代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是二戰後由西方國家在新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反映西方價值觀念,只重視國際經濟金融規則的“程序正義”,只相信市場,忽視了不同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未能為防止經濟失衡、金融動蕩提供足夠的制度性保障。“華盛頓模式”20多年來在發展中國家強行推廣,劣跡斑斑。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北京共識”沒有自我推廣但日益受到重視。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成功及其對“華盛頓模式”的衝擊充滿疑懼。現在各國都在探索什麼樣的制度和模式在全球化時代更具國際競爭力,普遍注重運用文化、外交、國際規則制定等軟實力。這種軟性的競爭有時比軍事和經濟競爭更有長遠影響。

    各國爭奪國際話語權、輿論主導權的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互聯網和社交新媒體的普及,輿論的力量日益顯現。如今的世界是立體交叉的,已經過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裏德曼所説的“扁平世界”階段。網絡空間這一“新邊疆”的競爭和爭奪,其殘酷程度一點也不亞於軍事鬥爭。

    從斯諾登揭露的美國“棱鏡”計劃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遠遠走在前面。中國必須像重視海洋一樣,強化網絡空間的主權意識。中國已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網民群體與最多的寬帶接入數,但中國互聯網技術還落在西方後面,尤其是操作系統與核心硬體技術都還掌握在外國廠商手裏。中國需要建立自己強大的網軍和網絡科技隊伍,力爭在核心技術上有突破,打破西方對網絡技術的壟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持續提升。今天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世界第二,已經成為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資目的地以及能源資源産品的主要進口國。2012年,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當然,中國國內也存在産能過剩、金融泡沫等結構性問題。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改革,在發展中解決這些問題。

    文化上,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世界興起“漢語熱”。現在各國學習中文人數超過7000萬,有華文學校2萬多個。2012年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報告指出,繼2010年超過日本,2011年超過美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發明專利申請國。然而,儘管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擴大,但幾百年來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現實沒有根本改變。

    如何讓世界順利接受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和現實?僑務公共外交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十分重要和獨特的作用。公共外交的概念近年才在中國提出,但通過民間外交推動中外友好的公共外交成功案例由來已久。上世紀中期,中國對日本首先增加兩國民間接觸和友好往來,在民間積累的成果上,推動日本政府走向兩國關係正常化。1971年,一次偶然事件促成中國主動邀請美國乒乓球隊隊員訪華,“小球轉動了大球”,最終促成了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如今僑務公共外交的概念已經清晰,任務緊迫。以前中國弱小,人家不關注你。現在中國發展了,人家就會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也希望通過中國僑民,對中國開展公共外交。因此,僑務公共外交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

    二、中國開展僑務公共外交的優勢

    遍佈世界各地約5000萬華僑華人兼通中外文化,具備融通中外的傳播優勢。華僑華人的天然優勢,使他們能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選取易於被居住國民眾所接受的內容,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途徑,同時以“當事人”的角色開展公共外交。這使他們所傳播的信息更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各國都高度重視發揮僑民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以色列為例,以色列以海外猶太人為依託開展公共外交,在美國尤其成功。海外猶太人旗幟鮮明反對任何形式的反猶太主義,支持以色列,反復進行“大屠殺”教育並追查納粹行為。美國每年為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援助,對聯合國和安理會任何不利於以色列的決議草案堅持投反對票。

    僑務公共外交就是通過僑務渠道開展的公共外交。華僑華人既是僑務公共外交的受體,又是主體。僑務公共外交在影響華僑華人的同時,又通過華僑華人的媒介作用,向外國政府和民眾傳達和介紹中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等信息,以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促進合作,從而維護和實現國家的根本利益。

    僑務公共外交是僑務工作一項新課題,蘊含僑務外宣、華文教育、海外聯誼、權益保障等許多基礎性工作,對於有效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增強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遍佈世界各地約5000萬華僑華人兼通中外文化,具備融通中外的傳播優勢。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就是溝通不同文明和文化,搭建起不同國家和民眾之間交流的橋梁。華僑華人的天然優勢,使他們能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選取易於被居住國民眾所接受的內容,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途徑,同時以“當事人”的角色開展公共外交。這使他們所傳播的信息更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積極宣傳樹立中國的正面形象,對華僑華人和中國能實現“雙贏”。華僑華人素來重視血濃于水,具有展示祖(籍)國和鄉土正面形象的情結,而祖(籍)國發展壯大又為華僑華人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引導住在國人民和政府認識和了解中國、支持中國的對外友好政策,幫助中國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對中國和海外華僑華人來説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隨著全球化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這一群體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是新移民和華裔新生代數量增加,分佈廣泛。改革開放後出去的華僑華人超過1000萬,加上大量海外出生長大的華裔新生代,海外僑胞總數已由改革開放之初3000多萬發展到5000多萬,分佈在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東南亞等傳統僑胞聚居地外,北美、西歐、大洋洲、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僑胞新的聚居地。華僑華人年齡結構年輕化,傳統僑團、華商企業面臨更新換代,華裔新生代組織、專業協會和青年僑團不斷涌現。同時,中國公民探親、留學、旅遊和勞務短期出境人數不斷增加,他們既展示中國新面孔,又因擁有巨大購買力而備受關注。2012年世界奢侈品協會數據顯示,僅當年春節期間中國遊客在境外奢侈品消費就達72億美元,居全球首位。去年在歐洲購物未退稅款項就達8億歐元。

    二是海外僑胞經濟科技實力增強。華僑華人從傳統就業領域向貿易、工業製造、房地産、金融及高科技産業拓展。據估計,全球華商總資産已近4萬億美元,華人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僑胞蘊涵豐富的智力資源,在歐美發達國家集聚著數百萬專業人才,涵蓋世界大多數高新科技領域。僅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就有100多位華裔院士,矽谷每年涌現的近5000家初創企業中,約1/4由華僑華人科技人才創辦。

    三是海外僑胞政治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提升。華僑華人謙和、忍讓、勤奮和以家庭為重的美德在居住國主流社會中贏得廣泛尊重。隨著僑胞人數增多、經濟科技實力增強以及素質提高,他們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的公民意識、參政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逐漸擺脫“只重事業發展不問政事國事”的傳統做法,走入社會主流。更多華人加入主流政黨,參與選舉,進入議會和政府,並通過遊説、質詢等方式表達訴求。部分華人成為部長、州長、市長、大使和各級議員。當地政要更加重視華人的作用,主動爭取華裔族群的支持。

    四是海外僑胞對祖(籍)國民族和文化認同增強。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升,海外僑胞與祖(籍)國聯絡更加緊密,開展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機遇的積極性高漲,推動中外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意願強烈,保持民族和文化特性更加自覺。遍佈世界的2萬多所華文學校、2萬多個華人社團、數百家華文媒體以及獨具特色的唐人街、中國城、中餐館和中醫診所等,已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豐富各國多元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在海外推廣中國語言文化基礎最牢、覆蓋最廣、效果最好的平臺。

    僑務公共外交也涵蓋“遊説”。遊説是中性的做法,在中國有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到春秋戰國時代,遊説更是向治國者闡述自己治國方略的普遍方式,遊説者被稱為縱橫家,像蘇秦、毛遂、馮驩等都是遊説高手。在近現代國際關係中,遊説作為合理、合法、合情的公共外交手段被各國廣泛運用。

    三、開展僑務公共外交應關注的問題

    必須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對象國國情,研究對象國的歷史、文化、習俗。做好對象國國會、媒體和智庫的工作。通過僑務公共外交,去影響那些能夠影響對象國社會的人。

    一是各國國情、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僑務公共外交的思路不能千篇一律。要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其他國家國情的僑務公共外交思路,必須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對象國國情,研究對象國的歷史、文化、習俗。了解對象國本身遠遠重要于了解雙邊關係。

    二是中國的形象。樹立什麼樣的國家和民族形像是公共外交的首要任務。形像是各種信息的直觀綜合。形象可親才能引起進一步接觸的興趣。印度在美國CNN電視臺 “Incredible India”(難以置信的印度)的宣傳廣告,展示了一個亞洲神秘國度的形象。新加坡通過其航空公司廣告,顯示一個多族群和諧相處、社會秩序良好的形象。中國應向對象國傳達怎樣的形象呢?這要在充分了解他國國情、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基礎上研究確定。

    三是要做好對象國國會、媒體和智庫的工作。通過僑務公共外交,去影響那些能夠影響對象國社會的人。如美國國會有立法、監督、公眾教育、調解衝突等眾多權力,這些職責對行政當局構成有力制衡。不少國家就以美國國會為重點開展“院外遊説”。現在各國媒體作用日益增大。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街邊花邊新聞,都可以深刻影響對象國民眾的價值判斷。做好媒體工作,對僑務公共外交可以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對象國智庫尤其是研究中國問題的智庫為政府起草政策報告,發表各種各樣的研究報告,影響著對象國政府、議會和企業界對中國的看法。要加強與他們的聯絡。

    四是在僑務公共外交中充分運用文化的力量。公共外交的理想結果是通過文化渠道讓受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取向,又感到是自主決定。美國好萊塢電影大片,甚至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快餐文化,就對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産生較大影響。在僑務公共外交中善用中華文化元素去吸引和影響主流社會,使其覺得中華文化可親可愛,富有哲理,從而達到人與人的可親可愛。

    五是要重視中國遊客和短期出境人員與當地民眾的關係。中國每年有大量遊客出境旅遊,還有大批留學生、勞務人員,他們是展示中國形象的一張張名片和最直接的窗口。今後5年將有4億中國人出國。他們的高素質和良好形象、他們與當地民眾的關係和睦是僑務公共外交的有機組成部分,十分關鍵。

    六是網絡空間應成為僑務公共外交的新領域。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成為僑務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我們要多用、巧用新媒體工具,鼓勵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僑務公共外交,邀請更多有國際知名度的華人精英利用社交媒體發聲。要拓寬思路,在僑務公共外交上巧用臉譜、推特等國際社交媒體,逐步深化對象國民眾對中國的理解與認知,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政策主張和悠久的中華文化。

    七是加強僑務公共外交理論研究,準確認識華僑華人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對僑務工作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僑務工作領域的拓展,華僑華人在公共外交層面蘊含的重大能量凸顯。當前僑務公共外交研究還停留在對華僑華人開展公共外交的具體案例分析上,缺乏反映當前大調整、大變革、大發展時代的僑務公共外交理論。因此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強僑務公共外交理論研究,制定僑務公共外交戰略十分重要、迫切。

    八是認真探索僑務公共外交的機制、途徑和方式方法。要注重在僑務文化交流、對外宣傳、中華文化傳承等領域,融入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實踐,推進僑務公共外交的系統性、規範性建設。支持和引導重要僑團、知名華人、智庫專家開展公共外交,客觀、真實地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道路。鼓勵海外華文媒體整合力量,創辦雙語刊物、網站、電視,建立全媒體傳播能力,擴大對主流社會的影響。實施精品文化戰略,做強做精“文化中國”品牌。支持海外僑胞開展人文交流,主動參與僑胞住在國文化交流活動,將“四海同春”、“名家講壇”、“中華醫學”、“中華美食”等特色文化推向主流社會,展示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和諧僑社建設,引導僑胞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品德,遵守住在國法律,尊重當地習俗,融入主流社會,樹立“守法誠信、舉止文明、關愛社會、團結和諧”的族群形象。

    九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習近平主席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僑務公共外交要充分考慮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話語體系、傳播方式,儘快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全方位闡述中國的發展,闡釋中國的政策、道路和理念。讓對方聽得進去、聽得明白中國的故事。

    僑務公共外交是僑務工作者長期的光榮使命。在全體中華兒女為同圓共享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大背景下,僑務公共外交在中國爭取和平穩定國際環境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僑辦副主任 何亞非 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鏈結
· 何亞非:"中國夢"折射出海內外中華兒女美好願景
· 何亞非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和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 何亞非:每個海外華僑華人都是祖籍國的形象代表
· 何亞非:中國政府重視引導和推動企業“走出去”
· 何亞非強調中國的利益與國際社會的利益高度一致
· 何亞非:中方高度關注敘利亞局勢發展 提三點看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