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實施“創新夥伴”計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11日 09時07分   來源:解放日報

    説起創新,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鈕曉鳴就會拿出4張榜單,依次是:全球研發投入排行、全球論文發表量排行、全球專利申請排行、國家和地區全球競爭力排行。前3張榜單我國名列前茅,而全球競爭力排位則始終不盡理想,甚至呈現下滑之勢。

    為何投入、産出不成正比?他説,很多人在意識上存在一個誤區,即把“創新”狹隘地等同於“研發”,其實“研發”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這樣的轉化,又該如何破題?

    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領命先試先行。作為全市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産業引領的新平臺,成立15個月來,産研院實施“創新夥伴”計劃,協同區域、院所、校企,突破“産學研、兩張皮”怪圈,用社會經濟需求來“牽引”科技成果,把它們從實驗室里拉到生産線上。

    重組“創新夥伴”合作模式

    上海每年僅登記在案的科技成果就達數千項,可大量研究成果往往缺少合適的開發者,半途而廢、無果而終。以材料學為例,新型材料技術只有經過中試、放大,並控制好質量和成本,才能成為適用的産業技術。然而“接力跑”中的這一棒,在我國普遍是“短棒”,少人跑甚至沒人跑。

    如今“3D打印”正火,可基本上是進口貨打天下。不少單位買來一套3D打印機,開機甚少,甚至從沒打開包裝,因為打印耗材太貴,不捨得用。原來,進口設備要配進口耗材,人家已佔據整整一條産業鏈,從頭跑到尾。

    倪秀元教授是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博導,他們坐擁國家重點實驗室,卻還不具備將3D打印材料中試放大的條件,更難以與打印機設備的生産商相互配合、共同提升。若按照傳統的校企合作“1+1”模式,“有時存在斷鏈現象,技術交易後就無法接力了”。

    這次,産研院當起了多面“接力手”,引薦多位“創新夥伴”。他們不摸“成果”、先摸需求,找準有實力研發3D打印設備的企業,與高校內的打印材料研發同步實施,還引入3D打印的代理服務商,培育各行各業的3D打印用戶。按照市場上“設備+材料+服務”的商業模式,進行全産業鏈分工配置,共同獲取3D打印鏈的高附加值。眼下,倪秀元正帶領十幾人的課題組“100%投入”産研院這個平臺,為3D打印機研發“墨盒”,並由華誼集團來接力生産。與他們同樣性質的研發力量,還有上海材料研究所專家組。

    上海産研院鼓勵教授帶著課題離開學校,以“兼職”方式進入平臺,與其他需求方協同創新。當然,這種科研組織方式不搞老套路,不再以論文發表、項目申請、成果評獎來驅動,而是試點新的績效評價機制——産研院承諾給予參與創新過程的教授合理報酬,並在成果實現轉化並獲利後再行分成。之後,教授們回到學校繼續自己的其它課題。鈕曉鳴透露,他們正在籌措百萬級專項資金,作為一種導向性的獎勵基金。

    以此“一對多”模式,上海産研院正聚焦智慧製造、數字服務、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領域,加快推進3D打印、大數據應用等13個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建設。

    科學家與用戶一起創新

    經過十多年培育,上海在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形成了一批科研實力一流的團隊,有的獲得了上海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多個國家級獎項,有的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無疑,他們是該領域科研的主角,跑出了很好的“第一棒”。但為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需要有人接過下一根“接力棒”。

    當前,基因檢測當紅,但何時才能廣泛用於診斷甚至治療?這是黃薇研究員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基因學家,她是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長期從事基礎研究,在茫茫的基因海洋中搜尋與重大疾病相關的基因。儘管也在研究過程中接觸到臨床樣本,可黃薇發現實驗室層面的基因檢測技術,距離臨床應用還有相當大距離。

    産研院搭了臺,建立臨床醫學轉化研究中心和高通量基因測序服務平臺。用黃薇的話説,她終於“有勇氣跨出這一步”,來到位於張江的産研院4樓,帶著20多人的團隊定定心心搞臨床轉化。在前期科研基礎上,他們揭示了不少致病基因位點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包括肺癌、大腸癌等腫瘤基因,糖尿病、心臟病等代謝疾病基因,以及甲狀腺疾病基因等。現已開始與腫瘤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瑞金、華山、新華等多家醫院全面合作,開發早期發現、精確診斷、個性用藥的基因診療技術。

    “在臨床上,研發程序、方法、標準與實驗室大不相同,必須強調高效率、低成本。”撲在轉化中心的黃薇似乎換了一副腦子,把工作目標從“尖”轉化為“用”。從中科院來到上科院擔任副院長的曹阿民認為,從前科學家是“老大”,而今用戶是“老大”,從事轉化醫學研發的人必須樹立當好配角的綠葉精神,學會面向用戶需求,和用戶一起創新。“完成從主角到配角的價值觀轉化,才能讓自己的研究真正有用,被普遍用上。”

    把創新服務送到小企業

    産研院儘管是個研究院,卻是個打破圍墻的院子。在構建上海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過程中,産研院也開門辦院,向區域投放創新人力資源。

    在靠近復旦大學的國定路上,有一處楊浦(中國)創業者實訓基地,樓內3個層面都是“上海産研院楊浦智慧化産品創新中心”。在這裡,80多個創業團隊、1200多名青年拎包入駐。實訓基地提供了孵化器般的場地,創新中心則提供了共性技術服務。産研院副總工程師宗宇偉介紹,全院共輸出10多名工程人員,作為創業者的“科技輔導員”,利用開發測試平臺,幫助創業者迅速形成産品。有了這種快速孵育,創新中心時不時有風險投資介入,還有大企業“星探”上門。

    作為創新創業主體,全市現有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等38萬戶,佔申城企業總數97%。其實,小微企業在創新體系中最富活力和潛力,但也最缺少資金以及技術支撐。上海會達軟體有限公司創始人湯德林,去年帶著30人的企業來此開發“醫療全數字打印系統”,對CT影像進行三維化處理、彩色化打印,便於高清晰讀片、低成本出片。在創新中心輔導下,他們半年即完成産品研發,被30余家醫院使用,如今已順利“畢業”離園,作為“新三板”企業上市。有流動、才活躍,目前中心內的創業企業“畢業週期”只有半年,最長一年。如果還未找到用戶,通過申請仍可獲得續約機會。據悉,産研院正在與不同區縣合作,開創機器人應用系統等不同題材的創新中心。

    “只有當一種發明應用於經濟活動中,才能被稱為‘創新’。”鈕曉鳴欣喜發現,最近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這樣的創新定義已被廣為引用。(記者 傅賢偉 徐瑞哲)

 
 
 相關鏈結
·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第2批試點研究所選定
· 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賽程過半並召開通氣會
· 山東省召開創業創新工作會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 人民日報時評:抓住“創新窗口”方能贏得未來
· 中國-以色列技術創新聯委會第二次會議在以召開
· 山西省132個項目獲得國家創新基金8490萬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