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在變,三産成了老大;增長動力在變,內需唱起主角;發展路徑在變,緊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在變,更加重視改善民生。
2013年以來,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和自身結構調整的雙重挑戰,上海堅持穩中求進,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力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項重點工作。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凸顯,創新轉型積極效應進一步顯現,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符合預期、好于預期。
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
上海陸上貨運交易中心建設的“56135”平臺擁有全國10萬多家會員,每天發佈100萬條有效服務信息,累計撮合30萬筆物流交易,撮合交易貨值達387億元;百聯集團現代物流的托盤社會共用平台啟動運營,10萬塊托盤在9個行業供應鏈全程應用,提高物流運作效率近5倍;農工商集團在全市的2300多家超市門店與電商巨頭天貓商城“聯網”,目前“網訂店取”業務每天穩定在5000單……
2013年以來,本市經濟增長由內需拉動的特徵進一步顯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明顯高於外貿出口增幅。消費、投資、出口內部結構繼續優化。特別是電子商務交易增幅遠大於其它商業業態。
數據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開局之年,上海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一系列“質變”——GDP、物價和就業三大核心指標保持平穩。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本市GDP分別同比增長7.8%、7.7%和7.7%,有望成為近年來各季度增長最穩定的一年。物價漲幅則穩中有降,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2%,漲幅同比回落0.9個百分點,低於全國0.3個百分點。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前三季度新增就業崗位54.9萬個,9月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比上年末減少1.9萬人。
解讀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認為,這樣的數據看似意料之外——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符合預期、好于預期;實為意料之中——2013年以來,實體經濟好轉跡象明顯,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級,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也有同感。他説,上海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服務經濟,不斷減少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2013年來這種調整力度尤為增強,有的轉移、有的淘汰,工業企業通過提升技術含量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具體來看,産業結構告別二産支撐,服務業成為“絕對主角”。前三季度,本市第三産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9.1%,快於第二産業3.4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3%。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61.6%,已連續4個季度穩定在60%以上。
“上海在轉型期,也在發展期,需要保有一定速度。GDP增速保持在7%-8%,既實現了適度增長,又給轉型留出空間,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肖林表示。
自貿區釋放長久紅利
最近一個多月來,位於基隆路9號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作為首批入駐自貿區的企業之一,上汽集團全資設立的“上海汽車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一個多月來運行順暢。公司負責人介紹,根據現有政策預測,新設的公司可為集團國際貿易業務降低20%以上的成本。未來還將進一步發展為“國際商貿平臺”和“非製造類的海外區域營銷投資平臺”,為海外區域市場提供散件進出口業務、國際融資、結算、投資等增值服務。
而自貿區帶來的不僅是貿易投資的機會,它將使城市更加走向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
數據截至10月底,自貿區共接待企業、個人諮詢和辦理業務近4萬人次,門戶網站每天訪問點擊量達到180萬人次。區內新設企業281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23家,引進外資註冊資本5.2億美元,平均每家註冊資本2300萬美元,是去年的6.4倍;新設內資企業258家,引進內資註冊41.2億元,平均每家註冊資本1600萬元,是去年的4.3倍。第一單飛機租賃、第一個産權項目、第一家仲裁機構在內的區內多項“第一”先後落地。
解讀上海是全國的上海,剛剛起步的自貿區試驗將為全國提供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自貿區釋放的改革開放紅利,將是長期的紅利。
在周振華看來,改革不斷深化,上海自貿區的啟動正是重要的標誌。自貿區的改革不單單是為了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這項新制度安排觸及政府職能轉變和監管模式的變化,其目標是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開放帶來相應機制的改變將使上海與世界經濟更加交融。
肖林則進一步解釋,推進自貿區試點,有利於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有利於形成我國以開放促改革的新動力,也有利於加快構築我國面向世界、深耕亞太、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權力減法換市場加法
這幾天,在上海化工區奉賢園區,上海保立佳化工有限公司30萬噸水性丙烯酸乳液項目工地一片忙碌。2013年4月初拿到地塊,8月就獲准開工;政府部門的審批時限,比以往縮短了2/3。公司基建部經理邢文強説,前期的審批大大節省了時間,現在公司只管抓緊時間施工,爭取明年3月試生産。
數據 保立佳項目只是2013年上海行政審批改革再次提速的一個縮影。2013年上海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擬再取消100余項、調整優化600余項,並已經向張江高新區下放了13類20項行政審批權限。同時,正在全面梳理市級部門職責,著力解決政府部門職能越位、缺位、交叉錯位等突出問題,更多采用市場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
解讀 肖林説,探索“小政府、大社會”,就是要努力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那麼,政府審批退出的領域,會不會“一放就亂”?肖林表示,與簡政放權同步跟進的,必須是信用體系建設。這樣,“事前審批”更多轉為“事中事後監管”,有了社會信用系統支撐,“市場自凈”的功能就能代替政府管控,實現“寬進嚴管”。“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開通試運行以來,法人、自然人的信用信息集中在平臺上,包括42個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銀行金融機構等所掌握的信息,構成社會聯合徵信。將來企業的市場行為都會有信用記錄,一旦誠信破産,在市場中就寸步難行。
另一方面,上海還制定實施了《關於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這是我國鼓勵改革創新的首部地方性法規,以立法形式明確了全市改革創新的激勵保障措施與責任豁免,真正化解創新者的後顧之憂。(記者 張曉鳴 陳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