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國家統計局召開了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專家研討會,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專家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會上,核算司有關人員介紹了國家統計局開展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研究的工作進展和研究成果,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
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開展的。2011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拉米提出了“世界製造”觀點,呼籲推進全球價值鏈研究,用國際貿易增加值方法核算一國進出口中的本國增加值。2013年1月,經合組織(OECD)與世界貿易組織首次對外公佈了聯合開展的“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成果和主要結論。
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的主要內容與現行國際貿易統計內容相同,但採用不同的核算原則。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對出口産品和進口産品不是按終端生産國核算,而是按進出口産品涉及的生産國分解,並按分解後的結果核算各國的出口和進口。
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的最大優點是把一國進出口與該國的生産直接聯絡起來,出口産品和進口産品只核算該國生産(創造)的價值,這樣可以真實反映國與國貿易中各自獲得的增加值。國際上更多地把國際貿易增加值稱為國際貿易附加值就是這個道理。
國家統計局對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研究非常重視,馬建堂局長多次批示,要求積極主動開展此項工作。今年以來,核算司系統研究了國際貿易增加值的核算內容和核算方法,並以歐盟統計局編制的世界投入産出表為基礎,進行適當的簡化和調整,結合有關國家的貿易統計數據,用國際貿易增加值方法初步核算了2009年和2010年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日本的貿易增加值。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國家統計局所做的研究,認為在現有條件下,借用國際機構的世界投入産出表進行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專家還對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國際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