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臨近歲末,上海各項重大工程建設正向年終目標發起衝刺。在越江隧道、保障房、會展中心等一個個工地上,廣大建設者奮力工作,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和增強城市發展後勁建功立業。記者將走訪工程現場,報告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
中午1點,經過短暫的午休,位於閔行區的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施工現場又忙碌了起來。記者跟在施工人員身後,循著機器轟鳴聲往工地深處走去,眼前出現一個巨大的基坑,探頭向下張望,一個“圓頭圓腦”的龐然大物佔據了坑內大半空間——這就是隧道工程最核心的設備、幾個月前剛穿越黃浦江從奉賢鑽到閔行的巨型盾構。
自7月初西線隧道貫通以來,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日前又迎來了一個重要時刻:前後耗時5個月,總重3400噸、直徑14.93米的盾構日前已進入東線工作井並完成180度掉頭,眼下正在進行最後的設備調試,本月便可再度“出洞”,開始挖掘東線隧道。
盾構掉頭即將開掘
在29米深的工作井下,技術員老徐正打算爬出基坑去透口氣。他告訴記者,西線隧道貫通後,盾構先後經歷了移位、轉向等一系列“折騰”,因此需要重新測試整套系統,確定設備工況良好後才能再投入東線施工。
“剛給盾構做完氣密性測試,結果還不錯。”老徐説,由於要深入地下數十米掘進,盾構得有一定的抗壓能力,測試結果顯示,這部盾構在氣密性方面可以“扛”住每平方厘米7.5公斤的“分量”,也就是説可以頂住地下75米的壓力,而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最深要鑽到地下59米。目前盾構已經完成了一輪空載測試,正在做重載測試,“這就像買了一輛車,先測試空跑,再測試載人跑,雙保險。”
東線、西線隧道工作井僅相隔20多米,但大盾構“走”過這段路並完成掉頭,卻足足用了5個月。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部經理鄭斌介紹説,這實在是因為盾構太大、太重、部件太多了。全長近130米的盾構類似火車頭與車廂,前部“機頭”後拖著3個“車架”,其中機頭重近2000噸、車架總重1400噸。“兩個工作井是相通的,西線貫通後,我們先把機頭和車架分離,再用千斤頂和滑板把機頭從西線井轉移到東線井,最後原地調轉180度。”鄭斌説,機頭相對好辦,剩下3個車架就沒辦法了,工作井內空間有限,車架週轉不開,只能拆解成零部件,再逐一搬到東線井內重新組裝,工作量非常大。
根據施工計劃,重新組裝的盾構完成測試後將重新“出洞”,開始挖掘東線隧道,再一路從閔行鑽回奉賢,最終在2015年全線通車。“剛開始掘進的時候速度會比較慢,順利的話,到明年春節前,大概可以推進200米。”鄭斌説。
東線施工有新難題
眼看離東線隧道工程啟動越來越近,上海城投越江投資公司副總工程師劉濤又繃緊了神經。他説,別看東、西線隧道是“雙生姊妹”,可預計東線隧道施工中還會出現一些新難題。
最讓工程師們頭疼的,大概是東線隧道下坡路段長度遠超西線。西線隧道中,下坡不足1公里,剩下全是上坡;東線剛好相反,下坡長2公里,上坡不足1公里。如果挖掘下坡路段時遭遇強降雨,雨水會沿著隧道倒灌,萬一淹沒盾構內的機電設備,這臺價值3億元的巨型設備就可能報廢。對此,施工方利用盾構轉向的5個月,先增強了盾尾的密封性,又在機頭加裝了一台每小時能抽200立方米水的排水泵,萬一齣現倒灌,可以及時將水排至地面。
另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是,東、西兩條隧道直徑都有近15米,彼此間隔卻只有5米。東線施工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西線隧道滲漏、結構變形等問題。劉濤説,為了保護西線隧道,施工方已經在兩條隧道的中間打下一排“隔離樁”。這些由鋼筋混凝土做成的隔離樁,每個直徑80厘米、長21米,上面裝有各類傳感器。“西線隧道裏也有傳感器,一旦監測到壓力過大、變形超標等異常情況,就會提醒施工隊伍暫停東線作業,以確保安全。”(記者 葉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