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統籌解決城鎮化與“三農”問題——專訪韓長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23日 17時54分   來源:農業部網站

    統籌解決城鎮化與“三農”問題,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大課題。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看來,中國現代化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多數農民的城鎮化;最大的風險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而農業和農村發展嚴重滯後,城鄉發展嚴重失衡。

    韓長賦説,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部署,必須統籌解決城鎮化與“三農”問題,努力縮小工農城鄉發展差距,儘快補上農業這條“短腿”,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進而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奠定更為牢固的基礎。

    記者:大規模的、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給農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韓長賦:工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由此積累起來的財富,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快速發展,我們國家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也到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擴大了農産品的市場需求,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對農業産生了強大的拉動作用。

    記者:請您具體分析一下這種拉動作用有多大。

    韓長賦:一是城裏人的消費量明顯高於農村人。人們一直以來有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城裏人比農村人吃的糧食少,對農業資源的需求就少。其實不然。一個城裏人直接消費的口糧,也就是主食,確實比農村人少。但是,城裏人消費的肉、蛋、奶及水果、蔬菜等大大高於農村人,而這些都需要用糧食來轉化,或者佔用糧田來生産。農民一次吃一個蘋果就夠了,而城裏人喝一杯蘋果汁要榨三個蘋果。因此,簡單説城裏人糧食消費少於農村人是不確切的。另外,城裏人消費優質農産品也給農民的生産和增收創造了新的空間。

    二是農産品價格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城鎮化率很低,那時的農産品是四個人賣、一個人買,肯定賣不出好價錢。目前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基本上是一個人賣、一個人買。隨著城鎮化率的快速提高,很快就會是一個人賣、兩個人買了。這無疑為農産品價格提升帶來很大機遇。

    城鎮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必然拉動農産品需求增長,拉動農産品價格上行。農民和所有農産品生産經營者以及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者,都應該看到和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投資農業不會一夜暴富,但會得到長期和穩定的回報。有興趣、有志向投資和發展農業的企業家、金融家,應該有這樣一種眼光。

    記者:工業化、城鎮化會給農業和農村帶來哪些風險?

    韓長賦: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城市和工業的經濟效益明顯高於農業和農村。在市場自發作用下,農業和農村本已相對缺乏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會迅速向工業和城市流動,特別是向大城市聚集。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與擴張,工業用地急劇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土地包括耕地轉入城市和非農産業。農村和農業的發展資金原本就嚴重缺乏,農村的存款仍在大量進城,幾乎所有的縣都存在著大比例的存貸差。大量農村人才特別是年輕勞動力進城打工,在為農民增加就業和收入的同時,也導致了農業高素質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主要靠留守老人和婦女種田的情況。

    工業化、城鎮化使農村的生産要素進城,是許多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普遍現象。因此,實踐中一定要統籌城鄉發展,防止因強調城鎮化而忽視農業、農村、農民,防止各級幹部注意力轉移而導致資源要素配置偏離。

    記者:城鄉要素存在哪些不平等交換?韓長賦:現在,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逐步消除,基本實現了商品平等交換。但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要素不平等交換仍然存在,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

    首先是土地。城市建設、工業項目、開發區從農村徵用了大量土地,儘管徵地補償費用在逐年提高,但還是大大低於土地市場價格,土地徵用和開發轉讓過程中大量的級差地租被轉移到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用的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這是一個不平等交換。

    其次是勞動力。每年有2.6億農民外出打工,其中1.6億進城打工。近年來由於中央高度重視,制定了若干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性文件,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在逐年提高,社會保險也在逐步增加。但與城市職工相比,與企業利潤收益相比,農民工的工資還是偏低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是偏低的。農民進城打工留給城裏的“剩餘價值”也是巨大的。這又是一個不平等交換。

    再次是資金。一方面,農民和農業積累的有限資金轉為存款大量流入城市,流入工業項目,而農業發展缺乏資金支持,農民普遍貸款難。另一方面,因為資金缺乏,農民貸款融資成本又比城市高。農村信用社是農業貸款的主力軍,為了鼓勵農信社增加貸款,不得不給他們一個利率上浮的政策。至於農民借用地下錢莊和“抬會”的錢,所支付的利息就更高了。這實際上又是一個不平等交換。

    應該説,要素的不平等交換是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也是城鄉利益不均等的突出表現。這些問題都要在實踐中逐步加以解決。

    記者:有人説,現代化就是要“減少農民”,那麼城鎮化是否意味著“消滅農村”?

    韓長賦: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率每年提高超過1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52.6%,城鎮常住人口已多於農村。按這個速度,再過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會超過70%,而屆時全國人口也將達到15億的峰值。這就意味著20年後的中國仍將有大約4.5億人生活在農村,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這也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因此,必須統籌考慮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為農村人建設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因此,城鄉規劃要統籌考慮,城鎮化要帶動新農村建設,而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搞所謂“去農村化”。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而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城市。城鎮和農村要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否則就會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某些“去農村化”的做法,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是不符合城鄉統籌發展原則和大國現代化規律的。

    應該説,必要的並村及撤村建鎮是需要的,但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要有科學的規劃、合理的規模。樓蓋得很高,農民上樓了,但生産、生活不方便了,生活成本高了,沒有田園式生活了,生活廢棄物也沒有消解的空間了,農民是不高興的,不願意接受的。而且農村原本是個熟人社會,現在大家都是“居民”了,誰也不認識誰了,矛盾糾紛沒法自行排解了,也給基層管理增加了成本。因此,建設新農村,一定要從農村實際出發,一定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脫離實際求大、求急,要兼顧生産和生活,真正為農民著想。

    記者: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什麼地方?

    韓長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農村人口的變化,本著方便生産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佈局。要為農民設計房子,農民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蓋房子。房子缺少科學規劃,佈局和設計不合理,會造成很大的浪費。這也是我們一些沿海發達地區“有新房、沒新村”,農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的重要原因。

    歐洲很多國家如德國、波蘭等,都很重視鄉村規劃,政府為農民設計各種住房式樣供農民選擇。一旦選定之後,建設式樣、尤其是外觀色調不能輕易改動。這樣長期堅持下來,你會發現,那裏的住房、森林、耕地、草場是那麼和諧相映。我們也應當把鄉村規劃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住房設計作為農民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

    記者:如果沒有農村,城市將會怎樣?韓長賦:前面講到,即使將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還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

    農業的多功能性表明,農業不僅能給人們提供一日三餐,還可以為人們特別是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菜田本身就是綠地,稻田就是人工濕地。如果一個城市周邊消滅了這些東西,全部變成鋼筋水泥,還到哪兒去找“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風光?去哪兒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意境?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人們尋求到農村去居住,到郊區去度假,這其實是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同和田園生活的追求。

    農村存在的意義,還在於城市是相對於鄉村而存在的,這也是文明的多樣性。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麼城鎮化將是單調的。現在成都搞“農家樂”,家家爆滿,北京的郊區遊常常使八達嶺高速成為停車場,這些都反映了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和農業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相關鏈結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
· 韓長賦:用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工作
· 韓長賦看望農業部在延安市挂職鍛鍊的青年幹部
· 韓長賦強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 韓長賦:農業部將出臺措施力促新型職業農民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會見埃塞俄比亞農業部長塔費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