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2013年我國保障教育民生述評:攻堅克難暖人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31日 14時11分   來源:教育部網站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黨中央歷來重視民生。“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這是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活動上發表的視頻賀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樣把“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放在“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第一位。

    2013,教育正書寫著一篇篇溫暖人心的民生文章。

    資源配置:

    向農村師生傾斜

    教育民生,以關注每一個人的發展為起點,以民生福祉為終點。

    12月23日,清華大學等6校的“自強計劃”初審結果公佈。“自強計劃”首次將全國縣級以下的鄉鎮農村中學納入該計劃,為鄉村學子創造更多進入名校的機會。與往年相比,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立了類似的專項計劃,面向特定地區、特定中學招收符合條件的農村戶籍考生。

    除了自主招生向農村學生傾斜,今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的比例仍在提高。這既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重點高校學生結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為更多懷揣夢想的農村孩子點燃希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夢想才能越來越近。

    不只是農村孩子上大學,農村孩子的吃飯問題,也一直牽動著黨中央的心。

    “食堂供餐”是農村家長和孩子們的渴望。簡單的四個字背後,涉及到食堂建設、從業人員工資待遇以及食品配送等多個具體難題。為了讓孩子吃得營養、健康,食堂供餐再難也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013年秋季視頻調度會議提出,國家試點地區食堂建設任務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從明年春季學期開始,原則上由學校食堂供應正餐。營養餐從無到有,從冷牛奶變成熱飯菜,每一步都是一個新臺階,成為國家人力資本投資的戰略需要。

    為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是黨中央、國務院為鄉村教師辦的又一件實事、好事。今年,按照“地方自主實施,中央綜合獎補”的原則,國家對連片特困地區的鄉村教師實施生活補助,以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任教,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城鄉教育資源,輿論對此紛紛“點讚”。

    發展義務教育,重點在農村。一年來,國家推進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校基本辦學條件;“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讓全國6萬個教學點受益;實施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一個個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讓我們看到中國教育正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

    教育公平是人民對教育的“體感溫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是一項艱巨、複雜、長期的任務,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脫離中國國情,忽視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2013年,中國的教育正直面社會現實,通過頂層設計逐步改變、穩步推進。

    提高質量:

    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質量的一個結合點,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和義務教育的質量。但是,在不少大中城市,“擇校熱”高燒不退、“減負”成效緩慢,成為家長最關心的教育難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戰略部署中,明確提出“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2013年,從年初到年末,圍繞“擇校”和“減負”民生問題,教育部出重拳,下決心加大治理力度。

    教育部首次針對具體城市提出治理擇校要求,近期準備出臺關於做好19個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的通知,要求有關地區完善有關政策遏制“擇校熱”,跨區擇校學生要低於10%。實際上,早在4月15日,教育部就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大城市今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研究緩解“擇校”等熱點難點問題的具體措施。

    2013年,多個省份也瞄準“擇校”難題,通過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向著基本均衡的目標邁進。今年有22個省239個縣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縣國家督導認定,讓我們看到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唯有“上好學”,才能最終破解“擇校熱”,教育惠民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減負”同樣是民間呼聲很高的一個話題。圍繞為中小學生“減負”,有人曾調侃:“我小學就減負,現在我兒子上學了,還在談減負。”

    寥寥數語,道出了“減負”之困、“減負”之難。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把“減負”束之高閣。拒絕重負,拒絕拔苗助長,一直是教育界的共識。2月21日,教育部召開座談會,研究部署減輕學生負擔等工作;4月1日,教育部啟動“減負萬里行”活動;浙江、北京等多個省份連續打響“減負”攻堅戰。

    8月22日,教育部發佈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不留作業”、“不舉行考試”、“取消百分制”……這些顛覆性的新規頗具“眼球效應”,有媒體用減負“國十條”來形容這一規定的力度。截至9月18日,《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結束,有97.1%的公眾對教育部擬出臺“減負十條”規定表示支持。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教育均衡的探索正從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邁進。

    抓住關鍵:

    從招考改革做起

    2013年,我們制定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各地積極推進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43%的高職學生通過分類考試被錄取;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綠色評價;中小學生實現學籍號一人一號終身不變……這一項項新政昭示著教育招生考試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公佈,就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恢復高考36年,英語竟然不參加統考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浪花背後既是人民群眾對英語教育回歸社會化、實用化的期盼,更是以此為突破口、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期盼。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

    目前,教育部正在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制定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領域改革實施意見,預計2014年上半年發佈。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我們暢想,未來的考試會是這樣:小升初——九年一貫制直升或學區化;中考——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高考——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統一高考成績。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改善民生,需要找準突破口,敢啃硬骨頭。但是,無論是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質量,還是冠軍的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既不現實也不科學。進一步破解教育難題,仍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堅克難。

    一旦我們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老百姓就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在學有所教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享有優質的教育,是我們對教育民生的持續期待。

 
 
 相關鏈結
· 教育部通知要求不得剋扣村小學和教學點公用經費
·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
· 2013年我國保障教育投入加強經費管理述評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