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保障和改善民生 創新社會治理 建設和諧寧夏
——摘自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社會和諧穩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現在我們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也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建設和諧寧夏是改革發展的目標和基礎,要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維護各民族團結,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改革中加強社會治理,及時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努力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建設和諧寧夏,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是根本,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是基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保障。
一、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社會事業改革發展
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直接關係群眾的切身利益。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要大力促進創業就業,把擴大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和支持全民創業,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以創業帶就業、促增收,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工資與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産率同步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把改革發展的紅利裝進老百姓的口袋。防止物價過快上漲,避免對群眾生活造成較大影響。要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讓更多人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推進高等院校強強聯合,加強區內外院校間的交流合作,完善學科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著眼打造西部職業教育高地,整合資源,保持適度規模,加強精品專業、特色專業建設,大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建立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機制,鼓勵民辦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的直通車和立交橋,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示範院校。探索建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機制,推進學前教育公辦民辦並舉和“公建民辦”等多種模式,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好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降低文化消費門檻,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充分挖掘寧夏黃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文化精品,樹立寧夏文化品牌,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在擴面提標、統籌城鄉、方便群眾上下功夫,努力使寧夏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鄉村醫生準入和退出機制,穩定鄉村醫生隊伍。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破除以藥補醫,探索建立合理補償機制,把藥價降下來,把服務水平提上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以大帶小、以強扶弱,探索建立分級診療辦法,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適時落實中央“單獨兩孩”生育政策。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社會保險“五險合一”徵繳進度,全面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建立城鄉居民普惠性健康體檢制度,完善全區就醫轉院和跨區域就醫結算醫療保險管理服務體系,明年要力爭對全區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實行統收統支,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醫保省級統籌。探索徵地農民養老保險、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新機制新辦法,編牢社會保障“網底”,使寧夏社會保障走在全國前列。
二、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推進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沒有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寧夏的全面小康。要打好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引導貧困群眾增強內生動力,走造血型發展的路子。要突出産業扶貧,立足貧困地區産業基礎和資源特點,大力培育投入少、風險小、見效快的增收致富産業,推動産業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扶貧開發,讓貧困群眾在産業發展中就業、增收、致富。要加大培訓力度,把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群眾進行技能培訓,特別是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讓他們掌握1-2門實用技術,增強致富本領。要用活扶貧資金,打捆整合專項資金和行業扶貧資金,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社會資金、企業資金,發揮扶貧資金的放大效應。要落實扶貧責任,突出縣一級的主體責任,把責任、權力、資金、任務落實到縣;社會幫扶要建立“不脫貧不脫鉤、一幫到底”工作機制。要繼續抓好生態移民工程,按照既定部署,因地制宜,探索集中安置和插花移民相結合的辦法,突出穩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大事抓好。
三、創新社會治理機制,著力推進平安建設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行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制度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廣網絡問政、微博問政、電視問政,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執法行為,維護司法公正,廣泛開展普法教育,著力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完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完善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努力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廣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經驗和做法,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建立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和食品藥品安全,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整治,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堅決防範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切實解決多頭管理、效率不高的問題,健全工作聯動機制和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要發揮好社會組織的作用,推進政社分開、管辦分離,堅持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堅持軍民共建,深入開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縣)活動。
四、創新工作理念,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生動局面
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是寧夏最好的名片,既要堅持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經驗,也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探索新辦法新路子,使全區回漢各族人民更加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要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自治區,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政策傾斜和投入力度,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民族團結月”活動,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打擊非法宗教滲透活動,維護現有宗教格局。創新宗教工作理念,堅持寓管理于服務,建立宗教工作考評機制,推進宗教活動場所民主管理,制定宗教活動場所教務主持人生活補貼辦法,建立自治區領導聯絡宗教界人士和宗教活動場所制度,加強教職人員培訓,積極發揮宗教界人士在化解矛盾糾紛、幫助信教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作用,引導信教群眾既念“教義經”、又念“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