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回應公眾關注的大氣污染熱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0日 09時27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鄭國光回應公眾關注大氣污染熱點
給出科學解析 呼籲理性看待 號召全民行動

    “對於大氣污染問題,尤其是近期百姓普遍關注的霧和霾天氣,既要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因素,還要綜合考慮我國自然條件等客觀背景問題。因此,霧和霾的存在與治理需要我們理性看待。”在2014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期間,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借媒體向公眾普及霧和霾的科學知識,並號召公眾廣泛參與到防治大氣污染、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曾經以雲物理為研究領域的鄭國光從科學角度解釋道,霧和霾是自然界的兩種天氣現象。由於組成霾的幹氣溶膠粒子與雲霧滴都能影響能見度,所以能見度低於10公里時,可能既有幹氣溶膠的影響,也可能有霧滴的影響。霧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變換角色,甚至在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方,霧和霾的分佈也會有所不同。

    鄭國光表示,導致霾天氣出現的幹氣溶膠粒子一部分源自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生産、能源燃燒,還有一部分來自大自然,“例如森林火災、沙塵天氣、火山爆發、作物花粉、海浪拋起的鹽粒子等,這些都提供了形成霾的幹氣溶膠粒子。”

    “‘老天爺’並沒有給我國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鄭國光説,我國的沙漠較多,揚塵、浮沉和沙塵暴天氣頻發,這也會對霧和霾天氣的形成造成影響。科研工作者將進一步完善觀測技術,以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我們也希望通過加強科學解釋、引導社會公眾更好地利用數據採取防護措施。”鄭國光説。

    據了解,對氣溶膠監測方法的不同,以及監測地點的不同,都會導致監測數據結果出現較大偏差。目前,測量大氣氣溶膠濃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β射線測量法,另一種是微量振蕩天平測量法。

    β射線測量法是一種間接測量法,微量振蕩天平測量法則是一種直接測量法。科學家將兩種測量方法進行對比,發現使用β射線測量法測量出來的氣溶膠濃度,要比微量振蕩天平測量法高。

    鄭國光還表示,不同監測點和不同監測目的,也會導致監測數據的不同。例如,設置在住宅小區和公園裏面的監測點得到的數據,就勢必要低於設置在工礦、交通要道的測量點數據。“我們不能將監測數據混在一起來比較,還應區分監測地點與監測目的。”

    污染物排放與天氣氣候條件是大氣污染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前者被稱為“元兇”,後者則被稱為“幫兇”。在積極應對大氣污染防治中,中國氣象局利用自身業務優勢,大力開展了對霧和霾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努力提升環境氣象業務能力和水平,著力解決“幫兇”這個問題。

    “氣象部門開展霧和霾監測業務已有很長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就組建了氣象觀測站網,對霧和霾進行觀測是每位氣象觀測員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鄭國光説。進入本世紀後,氣象部門又建立了30余個大氣成分觀測站。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共有PM10和PM2.5等觀測站130個左右,不僅開展霧和霾天氣觀測,還包括酸雨觀測等。

    在空氣質量預報方面,自1996年與環保部門簽署合作協議,中國氣象局開始發佈城市空氣質量預報。

    2013年,中國氣象局的霧和霾天氣預報拓展到縣級城市。從去年到今年,中國氣象局京津冀、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相繼成立,建立了區域間環境監測數據的實時共享、信息通報、聯合會商機制,初步實現了重污染天氣的區域聯防。

    同時,氣象部門還強化了對霧和霾天氣以及重污染天氣的評估工作,組織專家開展北京市煙花爆竹燃放對空氣污染影響及秸稈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評估等。

    對於如何科學認識霧和霾天氣現象,鄭國光認為,應加強對公眾和社會的積極引導,科學解讀大氣成分觀測數據,讓公眾能夠理性和正確地認知大氣污染形成原因與防治方法,積極參與到大氣污染防治中去。(記者 劉成成 顧燕傑 苗艷麗)

 
 
 相關鏈結
· 鄭國光要求:向好幹部標準看齊增強創新進取意識
· 鄭國光會見鄧海光 深化合作共推廣東氣象事業發展
· 北京市召開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 王安順鄭國光出席
· 鄭國光在河南調研 就做好當前工作提出四點要求
· 郭庚茂會見鄭國光一行共商推進河南氣象現代化建設
· 鄭國光參加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