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故宮也有“新經濟”:“掌門人”單霽翔告訴你文創可以這樣做

2016-12-01 10:46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導讀


以互聯網、高端製造業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快速發展,讓年近600歲的故宮也“青春煥發”,一貫高冷嚴肅的形象通過一次次認真“賣萌”變得溫情,過去默默無聞修文物的人也變成了“網紅”“男神”。中國政府網邀請多位知名大咖參與“新經濟,大家談”系列訪談,這次我們請到的是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他來跟你聊聊“故宮”裏的“新經濟”——


單霽翔,研究館員、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2005年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2014年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福布斯獎”。

從“朝珠耳機”到“朕亦甚想你”折扇,

故宮文創為啥這麼“火”?

單霽翔:“朝珠耳機,這居然獲得全國文創産品大獎賽第一,我説哪兒好啊?他們説戴著朝珠打手機很有皇帝的感覺!”

文創産業重在“創意”“秘笈”有三:

不是簡單複製藏品,要研究今天人們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

挖掘藏品內涵,尋找與今天社會生活的對接點,用文化影響人們生活;

不斷追蹤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追尋無限遠的傳播能力。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怎樣“引爆”的?

單霽翔:“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取得了沒有預想到的反響。

三個“沒想到”

沒想到那麼多年輕人愛看!原先預想是中年人比較喜歡,結果那麼多的90後、95後的年輕人都來強勢圍觀。今年有15000人報名希望來故宮修文物。

沒想到比“美顏”和“美食”更受追捧!豆瓣評分9.4分,超過《瑯琊榜》,超過《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去年全國紀錄片第一。

沒想到捧紅“男神”了!過去很生冷的、默默無聞年復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變成男神了,居然人們在圍觀了。

——這就説明人們生活中需要這種工匠精神


文創政策要落地變“紅利”,該如何做?

1

吸引人才

政策方面:應該更加多地鼓勵博物館人開放、包容,使社會的創意人才、創意企業能夠進入博物館的設計領域。

博物館自身:挖掘藏品的信息,把它凝練起來交給社會公眾。

政策要知道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

文件中説:“鼓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以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為主體,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研發、生産、經營等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2

抓住“特色”

很多地方市長:“研發拷貝’故宮,就錯不了。”

 單霽翔:“文創不能‘千篇一律’,要抓住自己的優點、特色和傳統。”

政策要知道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

文件中説:“引導企業改變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現象,不斷調整和優化商品品類。”


“我身邊的博物館”如何煉成?

單霽翔:“博物館不再‘高冷’,科技手段讓互動‘零距離’。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建成了故宮數字社區,今天應該説是世界博物館領域最強大的數字社區之一。”

數字社區

延伸小列舉

數字博物館

數字地圖,喜歡故宮哪個庭院就可以點擊屏幕演示院落信息;

數字書法,可以進行臨摹書法,機器打分,比如“太棒了”、“慘不忍睹”;

數字多寶閣,喜歡器物的觀眾可以點擊器物多角度欣賞,甚至分拆;

數字屏風,觀眾可以體驗古代服裝如何穿在身上和穿上的感覺。


單霽翔:“用碎片化的時間就可以‘逛’故宮”

社會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展覽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通過網站、微信、APP、遠程教育,讓今天的人們不來博物館能夠接受文化信息。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博物館應該做到的一種探索。

文創産品賺的錢“去哪兒了”?

單霽翔:博物館是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不是不能營利,而是你通過營利使你的力量更強,把營利的這些收益用於文化傳播、用於公眾事業

【數據】到去年年底,故宮研發文創産品8700種,營業額突破10個億

延伸小列舉

資金用途

社會公眾教育:建“紫禁書院”“生活館”“文化創意館”“故宮知識講堂”,去年舉辦文化活動28000場次,幾十個學校、幾十個社區到故宮來。孩子在這裡面可以串朝珠、繪龍袍、畫盤子,完全免費,大量文創産品的收入全部投在孩子們的身上,這是一本萬利的。

開放更多空間:過去故宮只開放30%的區域,2014年開放到52%,2015年開放到65%,2016年我們開放到76%,再過五年開放到85%。使各個博物館的展廳能夠呈現,更多的文物藏品得以和觀眾見面。


關注中國政府網獲得更多資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向思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