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務院常務會召開100次 清明政風撲面來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所有變化,都靠改革催生;一切發展,都與改革相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離不開改革的深入推進。

    本屆政府的改革征程,正是始發于政府自身。

    國務院的100次常務會議,見證了政府銳意改革的一串串堅實而不凡的前行足跡。

    2003年3月19日,在國務院第1次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關鍵要體現改革的精神,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回首100次常務會議,涉及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的議題多達31個,佔到總議題的10%。本屆政府成立後,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加快政府自身建設專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應該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從機構改革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注重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

    新一屆政府剛剛成立,新一輪機構改革就正式啟動。

    2003年春,在國務院最早的幾次常務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資委、銀監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三定”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並很快全部實施,當年如期完成。此次機構改革是在過去5年基礎上進行的,重在消除行政管理體制中的沉疴頑症,理順職能分工,規範行政權力,而絕不是簡單的並轉——

    設立國資委,形成管資産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産出資人制度;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為了把改革和發展統一起來,更適應市場經濟,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組建商務部,統一了內外貿管理;成立銀監會,健全了金融監管體制;設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順應民意,深得民心。

    這是一場沒有補考機會的考試,更是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題中之義。看上去靜悄悄的機構改革,最終要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政府應該管的一定要管好,政府不該管的堅決不管”。本屆政府從成立之日起,就下決心改變“越位、錯位、缺位”,壓縮文山會海,注重管理創新,從微觀經濟干預中脫身,集中精力抓大事。

    抓什麼大事?一是保持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居民就業、物價水平、國際收支平衡;二是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00次常務會議的所有議題,都緊緊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

    “一項投資跑上一年,一件批文苦等半載”,是多年來令企業最無奈也最頭疼的事,而本應由企業決定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技術方案等,也都由政府大包大攬。轉變政府職能,首先就要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該交給市場的由市場去調節,該交給企業的由企業去負責。

    本屆政府把投資體制改革作為深化自身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後審議通過《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和與之配套的文件。2004年7月,《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公佈,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原則,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包括擴大大型企業集團的投資決策權。對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代之以核準和備案制,從而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的活力。在健全投資監管體系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責任追究制,從根子上解決投資決策失誤卻無人負責的弊端。此外,還界定了政府投資範圍,使政府投資不再與民間資金爭利。變“划槳”為“掌舵”,變“全能”為“有限”,伴隨投資體制改革,“跑部錢進”的人減少了,企業能自己做主投資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改善了。

    據統計,在投資項目審批辦法改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審批項目。自投資項目審批辦法改革至今,國務院常務會議僅審批了10個項目、核準了17個項目,全部是符合行業規劃和産業政策的,不僅強化了投資者和相關部門的責任,還提高了決策效率,避免了重復建設。

    “把制度建設作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中之重”,推進依法行政,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突破;建設法治政府,從“有權必有責”開始

    “奉法者強,則國強”。遵守憲法和法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把制度建設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本屆政府的莊嚴承諾,也是本屆政府的堅定目標。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多次指出:“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學會並善於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

    2004年3月16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用10年時間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兩年多來,常務會議共討論了14部法律草案,審議通過了66個行政法規,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公務員法(草案)》。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則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一個突破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久難化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滯後。俗稱“審批”的行政許可,幾乎是各級行政管理者手中的“至上法寶”,推行這項改革,難度高,壓力大,矛盾尖銳,工程艱巨龐雜。

    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正式施行。這是一部規範政府行為的法律,涉及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和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的大問題。一年多來,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真學習、帶頭執行《行政許可法》,依法治理行政審批過多過細和暗箱操作,加大力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杜絕“尋租”,杜絕權與利挂鉤、權與責脫鉤。

    改革勢不可擋!通過“自我革命”,目前國務院部門審批事項已減少約50%,累計分三批取消和調整審批項目1800多項。在國務院的帶動下,各地競相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被取消調整的每一個項目,都應和著政府改革的息息脈動。相關部門還依據《行政許可法》,共清理規章和規範性文件1360件,其中廢止和修訂了635件。去年,全國性及中央部門和單位行政事業收費項目約90%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中央改革試點部門有140個,政府採購公開招標比例達到65%。

    審批項目削減,群眾辦事方便,監管方式增多,亂收費被叫停……實施《行政許可法》帶來的變化還遠不止於此:電子政務、合署辦公、一條龍服務日漸普遍,行政復議、官員問責制振奮人心。與《行政許可法》一路同行,各級公務員體會到“官不好當了”,審批膨脹、層層設卡、“雁過拔毛”行不通了。不惟上,不惟權,只惟法!依法行政,也意味著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反映出本屆政府“有法必依,有禁必止”的魄力和決心,讓人民群眾真真正正嘗到了依法行政的甜頭。

    “古今興盛皆在於實,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兩年多來,自國務院各部門至地方政府,求真務實的政風建設正在興起。從“管制型”到“服務型”、“法治型”,政府改革步步到位,深入城鄉,溫暖並感動著千家萬戶,也有力推促著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挺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問計於民,問計于社會,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政務公開,保障知情權,權力運行到哪,監督就延伸到哪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國務院參事室的全體參事清楚地記得,2004年11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給一位參事的回信中,引用了這句寓意深刻的古訓。更讓他們感念的是,本屆政府把國務院領導每年與參事面對面座談,定為一項制度。“多告訴我一些真實情況”,“多了解下情,多反映意見”,總理的肺腑之言,給了參事們極大的激勵。兩年多來,他們深入基層調研,直言社情民意,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為政府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依法行政,還要科學決策、民主監督。決策、執行、監督,是政府運行的三個關鍵環節,也檢驗著本屆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實際水平。國務院早在第1次常務會議上就討論了《國務院工作規則(草案)》;2004年6月16日,第54次常務會議通過新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強調新一屆政府在決策、執行、監督方面的三大基本工作準則,其中第一條即是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拍著腦袋上項目,關起門來搞規劃”,決策的盲目性和不透明,已有無數慘痛教訓。本屆政府高度重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健全了群眾參與、專家諮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有關國計民生、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均由國務院常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並事先進行充分論證評估,涉及相關部門的,要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要傾聽百姓的心聲。常務會議在分析經濟形勢作出決策部署之前,都誠邀專家學者,廣泛聽取政議建言。為制定今後15年《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國務院組織了2000多名各方面專家參與調研論證。許多大政方針的主要觀點和措施,均來自四面八方的獻計獻策,得益於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問計於民、開門立法、決策公示、政府聽證成了熱門詞彙,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小到社區設施改建,科學決策普遍得到重視,公民參政熱情空前高漲。

    權力運行到哪,監督就延伸到哪。兩年多來,政務、廠務、村務“三公開”日漸深化。到今年6月底,國內31個省區市、國務院38個部委都建立了政務公開領導機構,民眾憑有效證件即可自由瀏覽、複印有關文件資料。大江南北、都市村寨,“三公開”不斷創新:免費贈閱政府公報、開通公共信息亭、設立審批電子監控、在政府網站開闢平民論壇、推行企業職工民主管理、建立村民聯席會議機制、增設村級選舉觀察員……加強行政監督,有效遏制了權力失控、決策失誤、用人失察,廣大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可靠保證,政府與百姓貼得更近。在100次常務會議的309個議題中,對280多個議題所涉內容及時作了公開報道,讓人民群眾了解政府、監督政府。

    百尺竿頭,更上層樓。在今年7月26日國務院召開的第100次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對會議的議題、內容、質量等作了簡要回顧。他坦言,總的看,這100次常務會議,會議的工作制度比較健全,會議的質量比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的會議效率不高,對有的會議決定事項執行情況督促檢查不夠等。溫總理表示,今後,國務院將從加強計劃性、把握全局性、突出針對性等方面,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常務會議工作制度,下大力氣改進會風和文風,不斷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

    路漫漫其修遠,本屆政府在自身建設和改革上,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本屆政府一定會繼續努力,政府改革、政風建設將會開創新的實踐,實現新的跨越!

 
 
 相關鏈結
·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通過2005年工作要點
·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
· 國務院常務會召開100次 運籌帷幄謀發展
· 國務院常務會召開100次 統籌兼顧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