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05年中國科技創新與普及並重 實現協調發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1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李斌) 不久前舉行的“2005世界信息峰會”上,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累計接待4200萬人次訪問者的“中國科普博覽”網站從168個國家推薦的近千個網站中脫穎而出,摘得峰會大獎。

    回眸2005年,自主創新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最強音。然而有識之士同時呼籲,在強調自主創新的同時,不能忽略科學普及的重要性。讓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正成為當代社會越來越緊迫的課題之一。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彭友東説,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而科學普及的目的正是培育創新環境、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而另一方面,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的增強,也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國民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事關一個國家未來的長遠發展。2005年是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百年誕辰,人們在紀念這位科普先驅的同時,卻不難發現我國科普的現狀還無法盡如人意。目前我國人均科普經費尚不足1元錢,科普出版物普遍知名度較低,廣大農村和西部地區科普工作開展仍然滯後,科普文化産業還遠未形成……

    科技創新與科學技術的普及,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有關專家指出,和科技創新比起來,科學普及無疑仍是一條短腿,亟待加強。從制度和政策上採取措施加強科學普及,比如將科學普及工作納入科技人員考核體系等。

    國家對科學普及的重視也一點點顯露出來。2005年,科普成果首次納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社會公益類項目的獎勵範圍,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在科普研究、科普創作激勵機制上的空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在前期戰略研究中將“創新文化與科學普及研究”列為20個獨立專題之一。作為由國家首次支持的專項戰略性科普研究,從科技發展戰略的角度對科普事業進行了總體規劃。

    我國的科普能力建設正在不斷得到加強。據不完全統計,作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全國各級科協共有各類科普組織4400余個,科普工作者2.8萬餘人,而全國科普志願者總人數已超過47萬。截至2004年,全國已建設科普場館700余個,科普教育基地8200多個,標準科普畫廊建築總長度達到2.22萬米。全國還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科普設施數量和科普能力大大提高。

    科研部門、社會團體、大眾傳媒、普通公眾,紛紛以各種方式開展科普活動,參與科學普及——作為國家科技隊的中國科學院所屬近60個研究機構在“公眾科學日”向普通人敞開大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核聚變實驗裝置、超級計算機等一批聲名赫赫的科研裝置和實驗室揭開了神秘面紗;在第三個“全國科普日”當天,各地各部門開展了1600余項各類科普活動,向人們宣傳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科學生産、健康生活的理念,“科普,你我共參與”的意識深入人心……

    從城市廣場到社區街道,從建設工地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以科技活動周為代表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在全國各個城市展開,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一道道豐盛的“科普大餐”。這些廣泛開展的科普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學習科學、傳播科學、共享科學的良好氛圍,也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滿足人的發展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加強科學普及”與“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被同時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只有讓科學面對公眾,讓公眾共享科學,科技的發展才能真正為社會謀福利,國家才能真正走上強大之路。(完)

 
 
 相關鏈結
· 湖南:六大科技創新工程啟動 構築中部崛起藍圖
· 香港與內地在創新科技上謀求更緊密合作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科技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 北京設立科技研發機構自主創新專項資金
·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