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年我國600多萬家庭圓了轎車夢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張毅)“十五”期間,隨著轎車進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據推算,“十五”期間我國大約600萬家庭圓了轎車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私人汽車從2000年的625.33萬輛增加到2004年的1481.66萬輛,預計到2005年底將達到1700萬輛左右,5年增長一倍多。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1481.66萬輛私人汽車中,客車佔1069.69萬輛,其中中小型客車佔1015.54萬輛。這些私人擁有的中小型客車,有一部分用於出租車,有一部分用於生産經營,真正用於個人消費的客車不超過800萬輛。其中有相當數量是微型麵包車。
“九五”末的2000年,我國轎車産量只有60.7萬輛,預計2005年轎車産銷量將達到275萬輛,5年翻了兩番。最近5年我國轎車産銷將累計達到880多萬輛,再加上約50萬輛進口轎車,近5年我國消費的轎車達到930多萬輛。其中公務和商用大約佔三分之一,其餘600多萬輛轎車進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們圓了家庭轎車夢。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國1.82億城鎮居民家庭中,每百戶平均擁有家用汽車僅有2.18輛,北京每百戶城鎮居民平均擁有12.64輛家用汽車,在全國所佔比例最高。
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今年有望超過三千萬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張毅)“十五”期間我國汽車産業迅猛發展,國內民用汽車保有量也大幅增加。據權威部門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有望首次超過3000萬輛,比“九五”末的2000年凈增1400多萬輛。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608.91萬輛,其中客車為853.73萬輛。2004年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增加到2693.71萬輛,客車增加到1735.91萬輛。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今年我國國産汽車産銷將達到560萬輛。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汽車14.5萬輛,預計全年進口近16萬輛。減去今年報廢的汽車,預計2005年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將凈增300多萬輛,首次超過3000萬輛。
“十五”期間,國內汽車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客車增幅遠遠超過貨車的增長幅度。而在客車中,小型和微型客車增幅更加明顯。2000年我國客車所佔比例為53%,2004年提高到64%,預計2005年還會進一步提高。
雖然“十五”期間我國汽車擁有量增加了近一倍,千人擁有汽車大約為24輛。但是遠低於全世界平均千人120輛汽車的水平。有分析認為,中國剛剛邁入汽車社會的門檻,對汽車的巨大需求還將持續二三十年。
“十五”期間我國汽車産業出現七大變化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張毅)“十五”期間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並進入後過渡期。在加入世貿效應的影響下,我國汽車産業在“十五”期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汽車産量5年翻了一番多,汽車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一舉由2001年的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産國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産國和消費國,並被公認為是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汽車市場。
經過建國以來50年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長時期的高關稅和行政保護,我國汽車産業國際競爭能力很差。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汽車行業大舉對外開放。按照承諾,先後四次下調汽車進口關稅,並從200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實行多年的進口汽車配額許可證管理。
一直受到高度貿易壁壘保護的中國汽車産業,“十五”期間在政府有關部門有效管理和産業界的共同努力下,營造了逐步有序開放的市場環境,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為國內汽車産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汽車産業發生了7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一是汽車産銷高速增長。國內汽車年産量從2000年的207萬輛提高到2005年的560萬輛(預計)。其中轎車年産量從2000年的60.7萬輛提高到今年的275萬輛(預計),5年翻了兩番多。
二是汽車産品結構不斷優化,轎車比重顯著提高。2000年我國生産的轎車僅佔汽車總産量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今年預計接近50%。
三是汽車産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十大汽車廠家産銷比重已經佔到83%以上。
四是汽車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到今年年底,十大汽車廠家中的前五名銷量都將超過50萬輛。
五是新産品不斷推出,最近5年國內推出的新車型達數百種,國産汽車已經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六是汽車産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長,2005年汽車産品出口額可望首次超過進口。
七是國內汽車産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進展。
與此同時,國內汽車市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二是私人購車成為市場消費主流,三是乘用車特別是轎車價格大幅下降,逐步趨於合理,甚至有些車型低於國際價格,四是進口汽車由以前的數量補充轉變為品種調劑,並且在2005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有關權威人士指出,雖然“十五”期間我國汽車産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國汽車産業過於分散、低規模、低水平的現象還未完全消失,並且出現了産能過剩的新矛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