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05年中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世人矚目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8日   來源:經濟日報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當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歷時一年多對中國匯率改革的種種猜測終於揭開了謎底。全球金融市場迅速對此作出反應。當日,由於太多人涌向央行網站,央行網站一度“塞車”。

    此次匯率改革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它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1994年以前,我國先後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1994年匯率並軌以後到1997年,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7年以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導致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以及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已成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還對匯率改革與其他金融改革的順序形成了共識,即在匯率改革之前應先行完成以下三項工作:銀行部門改革取得進展,銀行體系得到加強;減少對外匯交易某些不必要的管制,包括部分資本賬戶的管制;外匯市場得到深化和發展,能夠為國內金融機構和進出口企業提供更有效的市場環境和必要的避險工具。

    近年來,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持續擴大,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7110億美元;今年以來對外貿易順差迅速擴大,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這都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堅持獨立自主、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從我國的根本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選擇這一合適時機啟動了此次匯率改革。

    此次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有利於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有利於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效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因此,此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朝著增加匯率彈性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儘管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産生一定影響,但此次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小幅升值,總體影響利大於弊。根據2005年8月人民銀行的有關調查,總體上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影響處於企業可承受的範圍之內。為增強企業和銀行業對此次匯率改革的應對能力,平穩渡過改革調整期,人民銀行要求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引導企業積極推進結構調整步伐,轉換經營機制,提高適應匯率浮動和應對匯率變動的能力。

    為進一步宣傳匯率改革的有關內容,提高相關各方對匯率風險的認識和管理水平,人民銀行專門準備了“匯改百問百答”宣傳資料在各大媒體上刊登,向全社會廣泛介紹有關知識。有關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更多地融入全球經濟,此次匯率改革的政策效果會進一步顯現;隨著企業和金融部門對匯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中國經濟才可能更好地抵禦來自全球市場的風險。(記者 趙曉強)

 
 
 相關鏈結
· 溫家寶: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利國際金融穩定
· 中國改革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升2%
· 周小川談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方針、原則和影響
· 人民幣匯率將隨改革深化而“更加富有彈性”
· 央行副行長稱將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 中國人民銀行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