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6日電(記者毛曉梅)據最新統計,“十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達到11300多億元,年均遞增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增加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大力推進財政支農工作,從今年起,每一年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量將確保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也將確保高於上年,逐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這是記者從財政部6日于江蘇鎮江召開的“全國農業財政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説,資金投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物質基礎和財力保障。2001年-2005年,各級財政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積極調整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力度。除中央財政外,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地近年對農業農村投入的增長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較大幅度增加投入使“三減免三補貼”等各項支農政策較好地得到落實,農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大提高。
在6日的會上,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趙鳴驥明確表示,“十一五”時期將突出創新支農機制、加強政策研究、規範資金管理三項工作重點,大力推進財政支農工作。2006年要切實抓好六個“著力點”:
一是著力增加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都要努力增加支農資金投入總量,研究開闢新的支農資金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二是著力支持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完善良種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力度,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
三是著力支持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四是著力放活體制環境,支持農業和農村各項改革。
五是著力創新機制,積極推進支農資金的整合,積極探索財政支持農業保險、農業擔保的有效途徑,完善財政支持防災減災機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支持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民辦公助”機制,提高農業財政工作水平。
六是著力強化管理,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