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五位農民感受和期盼折射出2005年“三農”新變化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7日   來源:新華網

五大關鍵詞透出“三農”新變化
——寫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夕

    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陳二厚、董峻、姚潤豐)年終歲末,農民在想什麼?農民期盼什麼?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夕,記者採訪了五位農民,從他們的感受和期盼裏,梳理出五個關鍵詞,從中折射出2005年“三農”新變化。  

    增産:糧食生産出現重大轉機  

    感受:25日下午,山西襄汾縣趙康鎮趙豹村農民高金虎家。幾大口袋小麥把南房塞得滿滿噹噹。他們家比去年多收了近千斤小麥。老高説,從去年開始一分錢的稅費都不用交了,種糧勁頭更大了。但他也説,化肥漲了三分之一,種糧成本不低。

    現狀:有關部門預計,今年糧食總産9600億斤以上,與“九五”末期比較,儘管面積減少近6000萬畝,但總産增加400多億斤。近年來農民種糧的收益率經歷了先降後升的過程。稻穀、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的每畝凈利潤,由1996年的155.67元,回升到去年的196.5元。今年由於生産資料價格上漲,種糧效益有所下降。但糧食總體效益仍處於歷史較好水平。

    點評:雖然糧食生産出現重大轉機,但耕地數量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從短期看,糧價下行壓力仍很大,同時受生産成本推動明年農資價格仍存在上漲壓力。

    國家已經明確,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同時改革和完善農資價格調控機制,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的化肥、柴油等農資的直接補貼制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合作醫療:公共財政陽光更多灑向農村  

    感受:“真沒想到,農民也能‘看病報銷’了。”25日上午,當記者撥通安徽桐城市新渡鎮農民程進明家的電話時,電話那頭傳來了爽朗的笑聲。去年底,一場意外使65歲的老程右腿摔成粉碎性骨折,花了8000元住院費,當地衛生院根據合作醫療的規定給他報銷了2400元。

    現狀:自2003年下半年我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以來,目前已在全國21%的縣(市、區)順利推進,有1.63億農民參加。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下,中央和各級財政都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投入的力度。僅中央財政今年用於“三農”的支出就將超過3000億元。但農村社會事業薄弱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

    點評: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認為,儘管財政投入已經涉及到了農村公共産品的各個領域,但農村公共産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觀。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和今後幾年要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財政部日前也提出了明年支農政策的六條措施。這標誌著財政投入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重視農村建設轉變。

    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感受:25日上午,北京石景山區魯谷小區附近一家菜市場。河北菜農韓慶生兩口子正在出售自家大棚裏種的新鮮茄子和西紅柿。“俺本來還擔心這麼冷的天,菜不趕快賣出去就要凍壞嘍,沒想到還不到11點就快賣完了。”老韓吸溜著鼻子説,“今年俺換了新品種,這柿子味足個大顏色好,都搶著要。”

    現狀:農業部的信息顯示,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三元結構格局,蔬菜、水果、茶葉、花卉、中藥材等園藝産品快速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如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的優質專用小麥麵積已佔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麵積的46%;油菜、花生、大豆分別向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地區集中,東北優質專用玉米麵積佔全國優質專用玉米麵積的32.8%;長江流域油菜帶面積佔全國的84%左右;河北、山東、河南牛肉産量佔到全國的36%。但結構調整並不能過分樂觀。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認為,我國農業來自國際市場的挑戰和壓力也越來越大。加入世貿組織對國內一些非農産業的影響也會逐步轉移到農業和農村。特別是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可能更明顯。2004年我國農業貿易逆差達到50億美元,這是我國農業貿易首次出現逆差。

    點評:農業部發展計劃司負責人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農産品品種和品質結構。大力推廣應用優良新品種和先進實用生産技術。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確定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産品優勢。

    農民收入:在“多予少取放活”中增長  

    感受:24日晚8時,記者撥通新疆瑪納斯縣北五岔鎮朱家團莊村農民佘樹斌家電話。老佘興奮地説:“今年積溫(生長季節的累計溫度)好,棉花大豐收,價格也穩定。每畝純利大概在八九百塊,比去年多出三百多塊。”但老佘也抱怨,“市場上光棉種就有三四十種,都吆喝説自己的好,可到底哪個好,農民犯糊塗。希望政府多給點引導。”

    現狀: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450元,實際增長11.5%,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增收結構進一步優化,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上半年農民工資性收入為52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6%。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活躍。1到10月,城鄉市場零售額分別增長13.6%和11.2%,增幅差距比去年進一步縮小。

    點評:儘管農民收入有了一定增長,但對農民增收形勢不可估計過高。農民收入總體仍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養殖業比重大的地區,今年還受到豬鏈球菌病、禽流感等疫情衝擊。更需注意的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經濟界人士認為,促進農民增收,既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同時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下大力氣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減免稅:稅費改革讓9億農民“輕裝”前進  

    感受:25日傍晚,安徽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農民徐信元在電話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家四口人,免農業稅免了400多塊錢,還有種糧補貼。又到年底了,今年的補貼也該發了。”

    現狀: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的預測顯示,今年僅減免農業稅就為農民減去負擔220億元。明年對中國農民將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正在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關於提請審議廢止農業稅條例的議案,延續了50年的農業稅條例有望廢止,2600年的“皇糧國稅”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點評:包括農村稅費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無疑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但農村改革並不會因“皇糧國稅”的取消而結束,相反,“後農業稅時代”的農村還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國家已經明確,明年將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今後的改革重點還包括,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完)

 
 
 相關鏈結
· 2005年我國“三農”工作凸顯五大亮點
· 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建設新農村的強大支撐: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 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爭明年要有良好開局
· 全面解決"三農"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破題
· 06年國家財政工作重點:扶持“三農”和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