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孫承斌、張旭東、田雨、顧瑞珍)
科學應對 共創和諧
——寫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發佈之際
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説是一部不斷應對挑戰、戰勝危機的歷史。
近年來,地震、水旱災害、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突發公共事件頻繁發生,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政府上下聯動、有效應對,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渡難關,許多突發公共事件得以較好處置,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
新年伊始,國務院公開發佈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加強應急管理,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大事。面對危難,我們從此更加沉著……
編制應急預案,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是政府全面履行職能,進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舉措
危機,無處不在。有沒有危機意識,能不能有效應對危機,是檢驗一個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標誌。
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強烈的憂患意識,源自於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分析與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反復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我們這個民族在歷史上災難太深重了,這就培育了我們的憂患意識、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與發展的願望。我們這個國家太大,問題太多、太複雜,這就要求我們這個民族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定信心、永遠奮鬥。”2005年兩會上會見中外記者時,溫家寶總理一番話語,表達了黨和人民共同的心願和決心。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發展機遇增多,但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重大疫情傳播範圍擴大,能源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惡化,事故災難接連不斷。全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黃金髮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領域暴露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切實加強應急管理,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歷史不會忘記2003年的那個春天——
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初發階段,應急準備不充分,信息渠道不暢通,暴露出我國在處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方面機制的缺陷。面對疫情,黨中央、國務院採取果斷措施,緊急出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帶領全國人民沉著冷靜,科學應對,防治非典的被動局面逐步得到扭轉。
“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非典疫情,讓我們付出了不少代價,也給了我們深刻的警示和啟迪,讓我們切實認識到增強憂患意識、加強應急管理的極端重要性。
2003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我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中央領導同志也深入各地調研,對加快建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製作出重要批示。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
一年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國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
——國務院在安排2004年工作時,把加快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作為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任務作出了部署;
——200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成立應急預案工作小組;
——2004年1月,召開了國務院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工作會議;
——2005年1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並原則同意國務院關於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的報告;
——2005年2月底,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情況;
——2005年4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決定;
——2005年5至6月,國務院印發四大類25件專項應急預案,80件部門預案和省級總體應急預案也相繼發佈;
……
至此,我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初步形成。
以人為本,科學決策,在處置各種危機的實踐中,黨和政府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高
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減少損失。
人們不會忘記,在防治非典的那些日子裏,哪最危險,哪疫情最嚴重,哪就出現中央領導同志的身影……
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將防治非典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治非典工作才取得最終勝利。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堅強領導,使我們一次又一次戰勝各種災害事故,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平穩度過一次又一次危機。
非典過後的2003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説:“我們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團結一致,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組織動員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依靠科學、抗擊非典,終於有效遏制了疫情。我們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針對煤礦重特大安全事故多發的嚴峻局面,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專題會議多次研究,部署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必須堅持標本兼治,要從健全法律法規、改革體制機制、完善經濟政策、增加安全投入、嚴格責任管理著眼,建立源頭治本、政策治本的長效機制。2005年9月3日,國務院及時頒布了《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産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並要求嚴查礦難背後的腐敗問題。
2005年11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哈爾濱察看松花江水體污染情況,他要求,沿江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松花江水體污染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視,週密細緻地做好工作。切實做好水污染的善後工作。對污水流過的地方要進行環境質量評估,採取措施徹底清除污染物,不留隱患。要及早研究解決水體污染可能對江水造成的影響,研究治污的根本之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央和地方狠抓應急管理,整合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事故搶險救災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2004年11月16日,大連海運公司所屬客滾船“遼海”輪在駛往大連港途中失火,船上340名旅客船員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交通部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接到報告後,立即啟動海上應急預案,一方面組織協調有關船舶參與援救,另一方面運用中國海事電視監控系統、海事衛星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有效實施應急預案,組織指揮現場救助工作,不僅及時撤離了遇險船上的所有旅客、船員,而且還採取封艙、噴射泡沫等措施滅火,保住了船舶,避免了沉船事故的發生。
2005年秋冬,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再次降臨。相比2004年開春那場禽流感,這一次事態更嚴重、情況更緊急。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蒙古、安徽、湖南、遼寧和湖北等地先後發生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更為嚴重的是,在部分地區出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病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及時公佈實施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建立起“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控制有效”的應急機制,嚴格執行重大動物疫情報告制度,加強新型高效疫苗研製工作,努力控制禽流感疫情擴散範圍,把嚴防禽流感對人的傳播作為防控工作的重點。農業、衛生等部門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機制。相關地區應急機制紛紛啟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有31個疫區解除封鎖。
連續幾年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僅沉著應對和處置了一系列國內突發公共事件,還在印度洋海嘯、南亞大地震後,啟動了對外人道主義緊急救援應急機制,派出國際救援隊,為受災國家提供人道主義緊急救援工作……中國政府應對各類危機的經驗日臻成熟。
應對危機,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強應急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各項工作全面落到實處
加強應急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充分體現,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如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初步形成,這凝結著多年來黨和國家在執政治國實踐中應對各類危機成功經驗和智慧。一旦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各級政府將根據預案,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及時啟動相關應急機制,確保百姓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秩序穩定。
應急預案的發佈和實施,使我們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有了總的行動綱要和有效的處置原則。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的機制、體制和法制,把各項應急預案全面落到實處,還需要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國務院領導同志指出:“花一分力氣抓預案的制定,就要花十分力氣抓落實。”
“基層紮實,堅如磐石”。應急預案的落實,關鍵在抓基層,抓重點,抓薄弱環節,抓組織落實。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發佈後,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和工作要做:
——重點抓好基層和重點部位的預案建設,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應急管理要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還要重點抓好醫院、供水、供氣等生命線工程以及能源、運輸等重點部門。
——做好預防工作,必須關口前移、重心下移。要做好風險調查、隱患分析;結合實際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普查;將應急能力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相結合,並納入“十一五”規劃通盤考慮。
——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本著立足現實、充實加強、細化職責、重在建設的方針,充實應急管理機構。努力實現政府應急管理職責、機構、編制的科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加強平戰結合的應急隊伍建設,逐步整合現有各類專業救援力量,形成統一高效的專業應急救援體系。
——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臺,建設中要統一領導、統籌規劃,注重內容、講求實效。
——制定統一的培訓規劃,編寫培訓教材,建立多元化的培訓課程體系。要精心組織演練,注重實效。
——高度重視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戰略規劃,在相關領域開展基礎性和應急性研究。同時,要建立專家庫,完善公共安全學科建設,大力培養我國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全面提高科技應急水平。
——加強對各級應急預案和應急救災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宣傳和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提高公眾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素質。
……
“居安思危,思而有備,有備無患”。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是檢驗我們執政能力的試金石,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面對各種危機和挑戰,我們將會經受考驗,也必將大有作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