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和質的飛躍
“十五”期間,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展開。到2005年底,全國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7.5萬公里。近兩年,全國鐵路共安排以客運專線和煤運通道建設為重點的新開工項目89個,新建鐵路規模達到10500公里、改建鐵路規模達到9400公里,其中京津、武廣、鄭西、石太、武合、合寧、甬臺溫、溫福、福廈、廣深港、廣珠等客運專線建設規模達到3243公里。這標誌著我國鐵路網不僅規模有大的擴展,而且標準和水平有質的飛躍。
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建設在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環境保護”三大世界性難題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于2005年10月全線提前鋪通。
在鐵路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面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煤電油運“瓶頸”制約嚴重的情況,鐵道部提出把運輸能力的快速擴充、技術裝備水平的快速提升作為鐵路跨越式發展的主線,集中力量展開大規模鐵路建設,加快技術裝備現代化,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可靠的運力保證,從而找準了新時期鐵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歷史方位,適應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的需要。
自主創新實現技術裝備現代化
“十五”期間,鐵道部堅持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技術裝備現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鐵道部和有關單位緊緊抓住關鍵技術的消化吸收,確保實現技術的全面轉讓和國産化目標。目前採購的機輛裝備國産化率動車組最高達75%以上、大功率電力機車最高達70%以上、大功率內燃機車最高達85%以上。
圍繞自主創新,鐵路部門以科學的態度組織了國産動車組階段驗收總結,並開展了試運營。自主研發製造的25噸軸重的C80、C76型運煤專用貨車在大秦線投入使用。載重70噸的通用貨車投入批量生産。按照時速120公里要求,對既有貨車進行技術改造,到2005年底,全國鐵路有26.5萬輛貨車滿足提速要求,佔總保有量的41.6%。目前,鐵路部門制定了客運專線技術標準,組織開展了客運專線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技術攻關,有序推進勘察設計和施工準備,全面加強工程質量控制。我國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展開。
站在對社會開放、對世界開放的平臺上,鐵路部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加快推進我國鐵路跨越式發展。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技術裝備現代化,他們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的同時,成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實踐證明,鐵路跨越式發展的巨大成績,來自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與合作,來自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廣泛運用。
鐵路客貨運量快速增長
“十五”期間,是建國以來我國鐵路客貨運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53.52億人次,比“九五”增長9.6%;旅客週轉量完成26272億人公里,比“九五”增長35.6%。貨物發送量完成113.7億噸,比“九五”增長33.4%;貨物週轉量完成86839億噸公里,比“九五”增長32.9%。
面對2003年以來的煤電油運“瓶頸”制約狀況,鐵路部門以保證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為己任,堅持實施內涵擴大再生産,深入開展“多拉滿載、挖潛提效”主題活動,不斷擴充運輸能力。以大秦鐵路為例,大秦鐵路大量開行萬噸級重載列車,在2002年運量達到1億噸設計能力的基礎上,2003年達到1.2億噸,2004年達到1.5億噸,2005年達到2.03億噸,一條重載鐵路運輸通道達到這樣高的運量,在世界鐵路史上是沒有的。
鐵路第五次大面積提速調圖,系統運用挖潛擴能的技術手段和運輸組織措施,在優化列車開行方案、調整運輸産品結構、實行客車密集追蹤、改革設備維修方式和勞動組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步,客貨運輸能力分別增加18.5%和15%。
專家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加快推進鐵路現代化,能夠迅速改變鐵路運輸服務長期滯後於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狀況。因此,鐵路跨越式發展是鐵路系統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事業。(記者 邵文傑)
編輯點評: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鐵路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加快發展鐵路,是我國綜合交通體系走上科學發展軌道的必然選擇。回望“十五”,正是由於鐵路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我國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大規模鐵路建設已全面展開;我國鐵路網不僅規模有大的擴展,而且標準和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展望“十一五”,我們有理由相信,再經過一個時期的艱苦奮鬥,一個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將呈現在祖國大地上,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因鐵路的發展完善而變得更加快速便捷——有了這個重要基礎,中國經濟社會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